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
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1.网络语言的定义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
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
[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
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
[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
[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
[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
[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
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
[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
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
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
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
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
[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
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
[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
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
[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
[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学界尚无定论。
通常采用的观点是,网络语言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体。
至于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学界基本认同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
3.网络语言的特点很多讨论网络语言的论着都谈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
为避免重复,笔者主要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介绍。
于根元将网络语言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外语词语多,术语多;符号与语言交叉使用;语句的零融化、直观化;幽默、风趣。
[2]78-88彭育波认为网络语言主要具有四大特点:创造性、形象化、简洁性和欠规范。
[11]林纲从网络用语的形式、涉及面、交际目的和语言风格出发,将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归纳为4点,除彭育波已经提到的创造性和简洁性外,还包括多元性和模糊性。
他认为网络语言的多元性具体表现为:网络用语在方言上的多元性;网络用语语言形象的多元化;网络用语语言风格的多变。
另外,由于网民在面对陌生的聊天者时常常带有无意识的隔阂心理,这使得他们在回答对方问题时,带有模糊性。
[12]除此以外,李莉还谈到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13]王献福谈到网络语言的粗俗性。
[14]上述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其进行取舍选择,提炼出各自心目中的网络语言的基本特性。
在笔者看来,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应包括简洁性、创造性、随意性和形象性。
语言简洁是由网络交际的即时性所决定的。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多的信息,网民们尽可能地对交际用语中的词汇、语法加以简化,创造出各种缩略词句。
创造性则是由广大网民求新求异、张扬了比以往任何媒介都要宽松的交际环境,这为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宽松的交际环境也造就了网络交际用语的随意性,一些不规范或不文明的现象随之出现。
至于网络语言的形象性,则主要表现为网络表形符号的大量使用。
4.网络语言的词汇研究网络语言中的词汇是学界关注最多的问题,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词语释义、词语分类、修辞手段、规范化等。
由于后两个方面与本文的其他部分有所重合,故此处不予展开。
(1)词语释义。
网络世界的新词新语总在不断涌现。
对新词语的解释成了研究网络词汇的基本环节。
此类论文数量众多,恕不一一列举。
(2)词汇分类。
研究者主要从外部形态和语义来源两个角度对网络词汇进行分类。
依据外部形态,刘钦明将网络语汇大致分为3类。
一是非汉字符网络语汇,包括4种类型:由汉语拼音字母构成,由外语字母构成,由数字构成,由表情符号构成。
二是混合字符网络语汇,包括3种类型:由字母与数字混合构成,由字母与符号混合构成,由字母、数字与汉字混合构成。
三是汉字符网络语汇,其结构方式多样,可分为假借、合成、仿拟、译介4种,其中合成、译介最为重要。
[15]根据语义来源,郑远汉将网络语言分为七大类:一是符号组形类,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定形态,用以象征某种意义,包括标点符号组形、标点符号+数字组形、标点符号+字母组形;二是数字会意类;三是谐音替代类,包括同音汉字“假借”、数字谐音代替、英语“音译”;四是缩略简称类,包括拼音缩略、英语缩略;五是转义易品类,包括词义引申、词性转品;六是双语混杂类;七是重字赘语类。
[3]张云辉则将网络词汇分为两大类。
一是来源于外来语的网络词汇。
以英语为例,其出现方式可分为5个小类:英语词汇保持原貌;来源于英语的音译借词;来源于英语的意译词;来源于英语的缩略词;借用英语语音的谐音词。
二是汉语本族语基础上的网络词汇。
包括10个小类:来源于方言的网络词汇;汉字谐音;旧词赋新意;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词;析字;原有词汇的合音变化;原有词汇的语义及色彩转换;拟声词;来源于儿童语言的网络词汇。
[6]5.网络语言的句法研究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网络语言的句法研究相对薄弱,专题论文比较少。
有代表性的是张云辉对网络语言句法特征的分析。
张云辉认为网络语言的句法形式具有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做状语的副词使用有别于日常语言;二是英语词缀加之于汉语句末,汉语语气助词加之于英语句末;三是特殊句式的使用;四是语词叠用;五是原有词汇的词性转换使用,主要表现为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形容词化。
[6]6.网络语言的修辞研究网络语言经常用到的修辞格主要有谐音、缩略、图示格、飞白等。
语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辞格进行了分析。
(1)谐音。
谐音指的是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戚晓杰[16]、严斌慧[17]、左海霞和姚喜明[18]均认为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有其深层的驱动因素,即网络交际的经济性原则。
连晓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除上述动因外,追求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也是促使网民广泛运用谐音辞格的重要原因。
[19]根据戚晓杰[16]、赵华伦[20]、左海霞和姚喜明[18]的分析,网络语言的谐音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形式:汉语普通话词汇谐音、汉语方言谐音、英文谐音、数字谐音、英文+数字谐音。
(2)缩略。
陈光明指出,汉语网络用语常见的缩略方式有:直接借用英语缩写;利用汉语拼音进行首字母缩写;利用数字谐音进行缩写。
[21]连晓霞认为网络语言缩略的目的有3个:一是打字时击键便捷;二是达到委婉的目的,使日常生活中一些难以启齿的粗鄙词语看起来不那么扎眼;三是追求新奇活泼的表达效果。
[19](3)图示格。
图示格指的是运用符号组合或直观图像来替代文字叙述的修辞方法。
蒋冰冰讨论了图示格在当今网络语言中的新发展。
[22]连晓霞将网络中的图示格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键盘字符的组合,如“^-^”表示眯着眼睛笑;二是直观的图像或图画。
她认为图示比常规的文字叙述更确切、形象、简洁。
[19](4)飞白。
飞白指的是明知其错而将错就错,有意把白字、别音等如实记录或援引下来的辞格。
张鲁昌将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分为两类:有意搞笑类和表达特殊情感类。
[23]连晓霞指出,网语中最常见的就是语音飞白。
其中一类是利用方言土音构成的谐音飞白,如“偶稀饭”;另一类是由于用拼音输入法,敲出了一个与需要的词音同或音近的词,但是发现这个错误的词还挺有意思,于是将错就错,不再去改选正确的词,如将“版主”打作“斑竹”。
[19]7.网络语言的收集与整理网络语言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是由国家相关语言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和研究者共同承担的。
教育部专门设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对网络语言实施监测和规范引导。
该中心先后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中发布了《高校网络媒体BBS用字用语调查》,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下编)》中发布了《中文网络用字用语调查》《中文博客用字用语专项调查》《中文BBS用字用语专项调查》。
科研机构和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则主要体现为网络语言词典的编纂。
目前,常见的网络语言词典主要有:易文安主编的《网络时尚词典》[24],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25],王骁炜主编的《实用网络流行语》[26],李康、张阳主编的《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用》[27],亢世勇、刘海润主编的《实用网络用语手册》[28],周建民、熊一民主编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