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湾清淤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海湾清淤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海湾清淤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以沙头角湾清淤工程为例,论述海湾清淤作业对作业区域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及特点。

关键词:海湾清淤水环境环境影响
1 概况
为了彻底改善沙头角海域的水质和环境状况,实施“蓝天、碧海、绿地”工程,区委、区政府决定对位于盐田区中英街栈桥至保税区大突堤内海域,横向从近海岸线向海域方向300m的区域进行清淤。

对于沙头角河至保税区段,设计投入2艘1500m3的耙吸式挖泥船作业;对于沙头角河至中英街桥段,设计投入1艘8m3的抓斗式挖泥船、3艘1000m3自航式泥驳和一艘绞锚艇辅助作业。

施工时2艘耙吸式挖泥船同时作业。

清淤总工程量为136万m3。

2 清淤施工阶段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底泥疏浚时,机械的搅动,会引起底沙悬扬,而且在转移污染底泥时,洒落在水中的泥沙也会造成局部水域的浑浊。

在清淤工程施工及其运行过程中,只要水体的环境化学状态不产生大的改变,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在水、泥界面的行为仍应以沉降为主要趋势,其自底泥向水中的释放是有限的,因此清淤过程对水质重金
属污染很小,重点考虑泥沙悬浮的影响。

源强确定
项目挖泥船泥沙泄漏引起的颗粒物悬浮源强按下式计算:
式中:S1-海湾清淤的悬浮物源强(kg/s);
θ1-淤泥天然含水率(%);ρ1-淤泥中颗粒物湿密度(g/cm3);
α1-淤泥中悬浮物颗粒所占百分率(%);
P-挖泥船泥沙泄漏引起的悬浮物发生强度(m3/s),一般认为淤泥中粒径小于0.05mm的颗粒全部悬浮。

经计算得,耙吸式挖泥船泥沙泄漏引起的颗粒物悬浮源强为40.32t/h,即为403.2t/d;抓斗式挖泥船泥沙泄漏一起的颗粒物源强为4.1t/h,即为41.0t/d。

模型选择
式中,S为悬移质浓度(mg/L);u,v分别为沿x和y方向的垂线平均流速(m/s);?为泥沙颗粒沉降几率;?为垂直平均泥沙沉速;Ss为悬浮物源项(含底层扰动因子);H为实际水深;为潮流作用下
的水流挟沙力;Kx,Ky分别为沿x和y方向的泥沙扩散系数;水流挟沙力公式采用常见的半经验公式,即
式中,A 和m 为经验系数;V为流速大小。

泥沙模型计算采用的地形资料与水动力学模型的相同,计算域开边界条件根据泥沙浓度的监测资料获得;对于闭边界,假设,为闭边界外法线方向的单位矢量;泥沙方程的初始值由实测含沙量给定。

泥沙模型的输入条件如表1。

泥沙模型可以采用有限差、有限体和有限元等方法来求解。

泥沙模型的计算域、网格和所需要的地形资料与水动力学模型相同。

计算时采用ADI方法,时间步长经调试取100s。

清淤作业时引起悬浮物扩散的最高浓度出现在挖泥点,引起悬浮物明显增值半径在涨潮、退潮时均为100m。

含沙量大于2000mg/L 的浓度范围集中以抛泥点为圆心,半径为100m的边界范围内。

3 清淤工程结束后运营期回淤分析
清淤工程实施后,引起近岸海湾潮流的改变。

从陆域进入海湾的污染物减少,进入海湾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盐田港附近大鹏湾风浪和潮
流综合挟带的泥沙,还包括少量沙头角河河道内的局部二次搬运泥沙。

回淤规律
水流穿越挖槽时由于水流归槽的影响,水流在挖槽内向下游偏转,单宽流量略有增加,但流速却减少;回淤量除了与含沙量、泥沙沉降速度、水流速度、流速与挖槽夹角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挖槽深度和宽度有关;回淤量随挖槽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至某一深度后,深度再增加,回淤却增加不多;回淤量随挖槽宽度的增加而增加,挖槽断面平均淤强则随挖槽宽度的增加而减少,挖槽至某一临界宽度后,回淤量保持一常量,不因挖槽宽度增加而增加;回淤量随交角θ1的增加而增加,θ1=90?时,回淤量最大,θ1=0?时,回淤量最小。

模型选择
式中U1-挖槽外流速,以小潮最小流速计算,取0.07m/s;其他参数与上同。

预测结果
按最不利条件计算:当θ1=90?时,淤积强度为10-8m/s,年淤
积强度为0.31m/年。

项目清淤工程的挖槽与水流方向的夹角远小于90?,因此淤积量远小于0.31m/年。

因而在确保陆域截污完善的情况下,清淤工程的效果较持久。

4 清淤效果分析
通过清淤,从海湾底泥中清除了大量有机质和重金属,削减了海湾内部污染负荷,遏制海水富营养化的内在条件,恢复海水正常的净化水质功能。

5 结论
清淤作业时引起悬浮物扩散的最高浓度出现在挖泥点,引起悬浮物明显增值半径在涨潮、退潮时均为100m。

含沙量大于2000mg/L 的浓度范围集中以抛泥点为圆心,半径为100m的边界范围内。

在确保陆域截污完善的情况下,清淤工程的效果较持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