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采用“探究法教学”。
通过设臵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 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 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 息,做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过程, 进行学习。小组学习方式是常用的有 效途径。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 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 传递给学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 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 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 人无法取代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 之间的互动,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以自己 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 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也发生 调整和改变。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 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 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 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 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 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
Hale Waihona Puke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学生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 就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 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知道如何向 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要让学生 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用语,能与他人 自由交谈,进行口头汇报,撰写书面 报告等。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实施写实性评价。
对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来 说,评价不能只关心结果,只依赖考 试,更要关心过程,要通过对学生学 习过程记录的分析,发现他们学习过 程中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反馈与矫 正。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以学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 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 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 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创新,以便科学 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学生通 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探究
老师的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个 个探究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教师 的教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 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什么提倡科学探究
传统自然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以适当的
方式展示新知识、讲解、提问、练习、组织学 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解、学会与掌 握、运用这些知识。 科学学习的目标多元性使得学生不能通过简单 地记忆、模仿性操练来达成目标,必须通过亲 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 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境与有意义 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 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 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
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 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 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 灌输者。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学具有 四个基本的要素:
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自己建构的知识,也许不 是成人所认为的“科学”的和“正确”的知识。 但是,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所有的知识都只 具有相对的意义,也即意义是相对于知识的建 构者而言的 。成人大可不必把知识作为预先决 定了的结论教给儿童,更不能以成人对知识的 理解方式、以成人的“话语霸权”来作为强迫 儿童接受的理由。也大可不必因为儿童的认识 “不符合科学”而绞尽脑汁地去纠正它,相反 倒是可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甚至欣赏儿童 “创造”出的知识呢!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 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 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 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的有机整体。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 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 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 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 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 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 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 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 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科学素养的环型结构图
科学行为与习惯 科学知识、科学技能、 科学方法、科学能力 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科学价值观
四个“提倡”
提倡科学探究
提倡多元目标
提倡用教材教
提倡过程评价
提倡“科学探究”
什么是科学探究
为什么提倡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组织科学探究的形式 提倡科学探究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科学探究
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个中心”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四个提倡”

提倡科学探究


提倡多元目标
提倡用教材教
提倡过程评价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 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强调手、脑结合。
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动脑思考,也要积极动手 操作实践。只有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产生体验和感悟,取得对各 种现象的正确的认识。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有 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 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 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 技能和态度。
——郝京华
科 学 探 究 活 动 的 一 般 程 序
对周围的世界的观察 提出探究问题
形成假设预测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 得出探究结论 发表和交流探究过程 后续延伸活动
组织科学探究的形式——小组探究
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
和技能。
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
我们的下一代 应能面对世界重大问题, 迎接明日的挑战。 为实施这样一种教育, 我们需要新型的教师。
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 实现改革的理想, 促进我们的自身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
回眸二十世纪世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大体经历 了如下发展轨迹: 科学知识 —— 科学方法 —— 科学素养。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六十年代初,特征: 知识本位 这一时期受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影响很 大,这时的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它关注 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的传递;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加实验演示。斯宾塞的“科 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最高 理念。
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 特征:能 力本位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 呈现出两个重要现象:“知识激增”和“知识的陈旧 率加快”。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方法在科学知识形成 中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人们意识到掌握生命力更持 久、应用更广泛的科学方法比掌握各种具体知识更加 重要。所以,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教育的情况有 了改变,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日益凸现。这一时期,将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成为新的科学教材编 制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类似于科学家探究事 物过程的发现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成为科学教 育中的新格言。
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
第三阶段:七十年代末——现在, 特征:人本位 二十年来,科学教育又出现了培养科学素养为科 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这一概念 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 观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 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科技时代,科 学素养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二是缘于 人类日益增长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欲望使环境日益恶 化所敲响的警钟。科学是双刃剑,缺乏正确的科学价 值,科技越发达,对自然的破坏越大,正如斧—锯— 电锯对于森林的破坏。所以,科学不再是“无情无义” 的了,科学素养较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人文色彩 十分明显。仅重视知识、能力、方法的科学教育只是 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 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
二是科学课程教育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人的科学素养形成起 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 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 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 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 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 学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 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
生双方面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 形成与发展。
科学探究——原本是科学家研究 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 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指的是:基于 探究的教学和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什么是科学探究
学生的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 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 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 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 方式。
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不过是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 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 断地改变,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