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镜成像复习

平面镜成像复习

2017届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复习-----《平面镜成像》导学单一.考试说明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二.导入三.温故而知新(一)自主学习:预复习(考点知识回顾)<一>直击中考------历年命题点回顾1.实验器材(白纸、带底座的薄玻璃板、火柴、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笔、刻度尺、光屏[云南2014.21(1)]2. 实验环境[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云南2009.18(1)第1空]3. 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主要是利用玻璃板_____的特点,易于确定____的位置和大小)[昆明2008.22(1)]4. 选择薄玻璃板的原因(防止有重影,太厚的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昆明2008.22(2)]5. 刻度尺的作用。

6. 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在白纸上标注玻璃板、蜡烛和像的位置,便于实验数据的处理)。

7. 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______放置[云南2014.21(2)第1空;2009.18(1)第2空]8. 物体在玻璃板后成像的原理(光的_____)[云南2014.21(2)第3空]9. 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蜡烛_____(选填“同侧”或“异侧”)。

10. 验证平面镜成_______像(用光屏承接不到蜡烛成的像)[云南2014.21(3);昆明2008.22(3)]11. 多次测量的目的: 。

12. 若测得的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物体与物体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玻璃板有厚度、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等)[云南2009.18(3)]<二>考点知识回顾1.实验步骤:把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玻璃板的蜡烛,透过玻璃板,用一只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直到与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

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

2.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的问题:(1)实验应该在较的环境中进行,这样会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2)实验中用来代替平面镜,这是因为:。

(3)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作用是:。

(4)直尺的作用是:。

(5)如果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则光屏上收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6)实验中的玻璃板要一些,并且要。

(如果玻璃板不竖直放置,则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与像重合)(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透过玻璃板,发现在玻璃板的同一侧看到了同一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玻璃板的两个表面都能反射光线,并分别能成像)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中考考点呈现和解题方法技巧点拨常考类型练讲通类型一:平面镜成像作图例1 (2016通辽)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M′中的像A′B′。

变式题 (2016来宾)请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类型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例2 (2013云南3题3分)照镜子时,你会在镜 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像。

下列关于这个像的说法正确的 是( )A .镜里的像是虚像B .像的大小与镜的大小有关C .镜里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 .人向镜靠近0.2 m ,像将远离镜0.2 m例3. (2016云南13题2分)小明从汽车内的后视镜里看见驾驶员,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______(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到小明;小明在后视镜里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____(选填“虚”或“实”)像。

例4. (2015云南18题第2空1分)如图所示,物体A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A ′,A 到O 点的距离为L 。

将镜面OM 绕O 点转过90°至OM ′,A ′的移动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

类型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例5 .( 2009云南18题5分) 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装置。

⑴实验应在光线_____(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完成较好,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_______。

⑵实验中观察到与甲蜡烛相同的乙蜡烛恰好与甲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表明: 。

⑶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观察每组数据可知:L 1比L 2_____cm ,其原因可能是: 。

例6 .( 2014云南21题7分)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除图1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 放置。

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 代表 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3)如图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

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 。

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 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拓展设问:(1)实验中将蜡烛以3 cm/s 的速度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蜡烛置于平面镜前某一位置,先测出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一组距离,便得出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 。

(3)在此次实验过程中,无论如何都没能找到像的位置,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经过调整装置后,终于观察到了像,但她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造成的。

(4)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考点针对训练:1.绵阳夜晚当涪江三桥上的灯光开亮时,涪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

已知三桥下涪江水深为2m ,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 m ,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_____m ;若涪江水再上涨0.5 m ,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_____m 。

次数 甲到玻璃板的距离L 1/cm 乙到玻璃板的距离L 2/cm 14.4 4.2 2 6.05.8 3 8.7 8.52.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理了理自己的头发。

当她转身远离平面镜时,像离人的距离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明带着弟弟去翠湖看海鸥,湖面如镜映出海鸥的____像(填“虚”或“实”),随着海鸥飞离湖面,它们在湖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_ (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 .如果将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 的像会变大C .移去蜡烛B ,并在原蜡烛B 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 的像D .保持A 、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 的像重合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B .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C .物体靠近平面镜时,所成的像将远离平面镜D .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6.作图:在甲图中作出AB 的像;在乙图中作出平面镜。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小明他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直尺等器材做实验:(1)实验时应选 (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实验中玻璃板应 在水平桌面上,否则会出现 的情况。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实验中便于 。

(4)实验中选择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 ,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用直尺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的关系。

(5)在玻璃板前方点燃蜡烛A ,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方移动,直到 时,则蜡烛B 所在的位置就是蜡烛A 在镜中所成像的位置。

在寻找烛焰A 的像的位置的过程中,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 ”或“B ”)这一侧观察。

(6)实验中一个小组没有蜡烛,他们用电池代替蜡烛做实验,发现成像不太清晰,请你想一个办法使电池在平面镜中的像清晰一些: 。

(7)在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 ,将完全相同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A与A ’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

(8)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 A ’ 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 的像。

甲 乙(9)改变A 的位置,重复(7)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 和A ’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 .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 、B ′;C 、C ′。

B .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

C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 .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

(11)步骤A 的实验目的是 。

(12)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乙图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 。

(13)做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后,小岩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请你帮他解释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序号 1 2 3A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A ’ 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