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3)物质帮助权
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 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 帮助的权利。 形式: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和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1、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劳动法的表现形式P33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法和劳动标准法) ★ 劳动标准一般指最低劳动标准 • 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劳动关 • 系当事人可以约定高于劳动标准的条件, • 低于劳动标准的部分无效(选择)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 地方性劳动法规 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正式解释 (雇佣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
劳动者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 平等协商的权利 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集体合同) 政府制定或调整劳动关系标准时应贯彻“三方原则” ★国际上普遍认为,劳动行为中有三方关系,即政府、
工会、雇主三方。 用人单位要听取工会意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贯彻“三方原则” 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基础知识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 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1、经济学的三个假设 资源相对于欲望的稀缺性 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目的性行为 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性 2、劳动力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P15) 商品市场
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 降低工资差别 充分就业
四、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规模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 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季节性失业
六、就业与失业
3、需求不足性失业——总量失业(劳动力供过于 求)非正常性失业
表现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解决的办法:解决宏观经济总体问题,刺激总需
求及扩大有效供给; 依靠政府的宏观调节 4、失业的度量 失业率 失业持续期 年失业率
六、就业与失业
5、失业的社会经济代价(不良后果) 劳动力闲置浪费:不仅不能产出,还要支出 保障费用,造成劳动力磨损(技能下降)。 导致劳动者生活困难: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使人受到多方面损失:如经济、身心、舆论 压力。 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稳 定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 中体现。P29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法规 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高度稳定性 高度权威性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作用 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指导劳动法的实施 有助于对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摩擦性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 的暂时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因为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 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失业。解决办法:强化职业培训, 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供给与需求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 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 解决的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超前的职业指导 和职业预测;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
三、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P8 2、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P8 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W1
W2
L1 L2
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
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 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 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劳动力市场主体:个人、单位 劳动力市场客体:劳动要素(劳动力)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
劳动者的劳动权包括6个方面:平等就业权、自 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 权、职业培训权。(P30)
★ 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
基本保护 全面保护 优先保护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七、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1、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权利义务
七、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3、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
1、工资形式 工资率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2、福利 实物支付 延期支付
六、就业与失业
1、就业总量的决定 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
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 济活动。 (1)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2)就业总量决定
六、就业与失业
2、失业及其类型
第二章 劳动法
一、劳动法的概念
1、劳动法的定义P28 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
社会关系的法律。(广义) ★劳动法可以指(选择)
国家的劳动法典(狭义) 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重点:确定劳动标准
量指标。 基 尼 系 数 在 0~1 之 间 , 系 数 越 大 , 表 示 越 不 平 等 。 通 常 在
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七、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收入平等化措施 实行个人所得税,并采取累进税率; 对遗产、赠与、不动产、高消费征税; 发展保障事业,转移支付; 对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和培训; 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改善居民住房,向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或补贴。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对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P3) 3、劳动力的特殊性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二、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P5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2、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3、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附加性劳动假说 悲观性劳动假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