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竞聘教学、科研系列高级岗位业绩审核表【模板】
竞聘教学、科研系列高级岗位业绩审核表【模板】
重要学术贡献、创新成果、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
申请人在研究进程中通过发现、把握其中的科学问题,遵循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以及可 制造性原则,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思想,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获得 GF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3 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发表学术论文 45 篇,其中国外期刊论文 14 篇,SCI 检索 11 篇,他 引 28 次;EI 检索 36 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3 项;承担教学科研经费 401.72 万元。
竞聘教学、科研系列高级岗位 业绩审核表
所在学部(院、部): 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 机械工程学院
设岗学科及研究方向: 仪器科学与技术 微器件制造与精密装备
竞聘专业技术岗位:
教 授(A 岗)
姓名:
罗怡
填表日期: 2013 年 11 月 27 日
**大学 2013 年 11 月制
一、简况
姓名
专业技术 职务
在申请人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下, 开展了聚合物微结构的功率超声制造技术研究,提出了粘弹热触发超声波成形工艺,分析了气穴 形成机制并提出抑制方法,实现了微结构的高效高精度成形。开展了超声波封接产热机理研究, 研究了键合界面摩擦、相对微滑移以及由此产生的摩擦应力,提出并验证了键合过程中,Tg 以下 超声波的主导热量为界面摩擦产生的表面热而 Tg 以上的主导热量为粘弹热的新观点。提出了局 部溶解性激活辅助聚合物超声波键合法和温度补偿的聚合物超声波键合法,克服了常规超声波焊 接中难以控制熔融流延导致的微结构变形或堵塞问题。实现了最多 12 层微结构的同时封接,微结 构封接前后的变形率仅为 0.6%。实现了深度为 200nm 的纳米通道封接,纳结构封接前后的变形率 为 5.3%(图 2)。提出了配合式导能微结构以实现聚合物熔融流延的均匀分布和封接,首次实现了 微流控芯片的超声波熔融键合(图 3),封接时间仅为 2s,比传统热键合效率提高 100 倍以上,形 成了聚合物超声波制造方法。
主要学术贡献、创新成果等详述如下。
(1) 微器件制造
面向生化检测和大功率 LED 器件散热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微器件中流体和热量的输运特 性、关键结构的设计、成形及其封装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微结构热压成形、微纳结构超声波制 造和带有蒸汽腔的微热管设计制造。
在申请人承担的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的资助下,针对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微结构成形,基于 热压成形方法,提出了采用等温蠕变法确定热压关键工艺参数,基于粘弹性材料模型研究热压成 形过程中聚合物的变形规律。制备了用于φX174 RF DNA Hinc II, 11 DNA 分析的微流控芯片(图 1),撰写的国际期刊论文“Microfluidic chip made of COP (cyclo-olefin polymer) and comparison to PMMA (polymethylmethacrylate) microfluidic chip”,他引 20 次,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自然科 学学术成果奖论文奖一等奖。
学习简历: 1990-09-1994-07,**大学化机系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4-09-1997-03,**大学精密机械系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7-09-2001-08,**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精密机械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学习,获博士 学位。
工作履历: 1997-03-2001-09:**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作;1999-07 被聘为讲师,从事特种机器人和 微机器人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2001-10-2003-09:**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微系统研究中心,借调,从事 MEMS 加工技术研究。 2003-09-至今:**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微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微纳器件设计制造与微小器件精密 装配技术与装备研究。 2004-10 获**大学双语(英语)教学主讲教师资格。 2005-01 被聘为副研究员。 2007-11-2008-11,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从事 MEMS 器件设计及工艺研究。 2011-10 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千人”层次。 2012-07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参加工程实践时间:
年 月至
年月
工程实践所在企业
工程实践研究项目
二、主要人才培养和教书育人贡献;重要学术贡献、创新成果、科学
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限两页)
人才培养和教书育人方面:
申请人积极认真完成各项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工作努力。担任机 0613 班和 1117 班的班 主任,为本科生讲授“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纳米技术基础”(双语)课程。在教 学过程中,认真备课,能够把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推进 素质教育。
从事专业
微器件制造与精密装备
教授(研究员 队伍情况 (填写姓名)
王立鼎 刘冲,褚金奎, 王晓东,邹赫麟,
杜立群
马勇,金仁成,崔 岩,徐征,刘军山, 梁军生,王大志,李
经民,娄志峰
卞桂虹,任同 群,单庆,陈 丽,张溪,李克 洪,孙盼,尹鹏
和
学习简历及工作履历(竞聘副教授岗位人员须填写工程实践经历):
指导 23 名硕士研究生,其中 16 人毕业,2 人获得校优秀硕士研究生。作为副导师指导博士 研究生 2 人,其中 1 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科研素质的培养, 同时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参加 2011 年第 12 届 NI 虚拟仪器技术应用方案有奖征 文竞赛,获创意之星入围奖。指导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获得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十一届 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
最后学历、 毕业学校、 专业、时间
罗怡 性别
女
任职
副研究员
2005-01
时间
博士研究生 **大学 机械设计 及理论 2001-08
出生年月
进校时间 最后学位、 毕业学校、 专业、时间
1973-12 政治面貌 中国农工 民主党
2003-09 出生地
上海
博士 **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授 予学位时间: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