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五、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走向建构主义 •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 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 • ……
谢谢大家!
• 先后获得美国卓越科学贡献奖(1962年)、 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出版机构联合 奖(1969年)、梅里尔—派尔美机构的嘉 奖状(1970年)等奖励。
“战后以来,对现代的日本教育界产生了广 泛影响的人,恐怕就是杜威和布鲁纳 了。” ——广冈亮藏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布鲁纳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 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 复杂化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 异的三个阶段组成的阶段性的质的过程。 即: • 行为把握 • 图像把握 • 符号把握
三、关于课程内容
结构主义教学的原则: • 动机原则:教师要善于激发内在动机。 • 结构原则:教给学生各门学科最基本、最 佳的知识结构。 • 程序原则: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 表征。 • 反馈性原则:为更好地学习,学生必须得 到反馈。
四、关于课程组织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 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发展 潜力是可以发掘的,儿童做好了学习的准 备。 课程组织的关键:知识的“可转译性”和 “个别化”。
三、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学科结构:构成某学科框架的那些基本概念、 原则和方法。包括: • 组织结构:表明某一学科探究的界限。 • 实质结构:某门学科的概念、原则和原理。 • 句法结构:某门学科探究所使用的方法。
三、关于课程内容
为什么要学习学科结构: • 每一个学科(知识领域)都存在着基本的 结构,它可以使人的学习更经济和连贯。 • 学科结构可以提供实质性的知识; • 学科结构可以提供一般思维和方法的知识。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 “结构”Structure来源于拉丁文Structum, 意思是指“经过聚拢和整理,构成某种有组 织的稳定统一体”。 • 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并非人的意识或存 在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 存在的系统与结构关系”。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 结构主义标榜科学精神,提倡系统分析、 科学方法和深层阐释。指望用一种“全新 科学模式”,来推翻并取代以往那种“以 人为本、注重主观思辨、意识形态色彩浓 厚的人文主义”,及其习以为常的历史阐 释方式。
四、关于课程组织
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 吸收了直线式和圆周式课程编排的形式。直 线式组织体现出一阶段又一波扩散、加宽。
四、关于课程组织
学生学习的“发现法”: •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 以称为发现学习。 • 学生要像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知识。 • 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 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 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 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
二、关于课程目的
“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 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 们服务。”——布鲁纳 课程目的: • 利用课程所占有的知识容量,在学生有限 的接受能力之内,最大程度地向学生传授 学科知识。 • 帮助学生获得训练迁移,培养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课程目的
训练迁移的两种类型: “训练的特殊迁移”:学生运用学过的东西, 发挥知识对某些工作的特殊适用性; “训练的非特殊迁移”:学习基本概念和原 理,使其成为日后进一步探究的基础。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皮亚杰: • 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同化、顺应、 平衡。 • 学习是儿童创造与发展的过程。 • 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 • 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感觉运动阶段(0-2):通过反射等本能活 动发展认知能力。 • 前运算阶段(2-7):以表象或形象思维为 主要特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具体地作用于对 象,尚未达到使用语言和假说进行运算。 • 形式运算阶段(12-15或更大):形成了解 决各类问题的推理及逻辑能力。
五、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特征: •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精英。 • 强调课程要反映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应着重 传授各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 着重培养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本领,发展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重视设计有效的课程组织形式恰当地体现有价值 的课程内容,使其符合特定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
五、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优点: • 响应了60年代西方国家加强科学教育、提 高教育质量的强烈呼声,在一定程度上纠 正了战前过于重视经验而忽视系统知识的 偏向。 • 肯定科学知识的内在价值,要求发展学生 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的 精选。
五、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缺陷: • 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进行精英主义的科 学教育; • 知识过于结构化和精深,导致学生无法接 受; • 过于强调分科,而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内容提要
• • • • • 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关于课程目的 关于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组织 对结构主义课程的评价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一)提出背景 •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国防教育法》颁布; • 伍兹霍尔会议。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二)什么是“结构主义” • 广义地说,结构主义指的是60年代初以法 国巴黎为中心、继而在欧美知识界形成的 一种“时髦的思想方式”,或一股企图大 举改造传统人文学术的革新思潮。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三)代表人物 布鲁纳(J. S. Bruner ),美国著名心理学 家和教育家。1937年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 获学士学位,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心 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西北大学等9所 高等学校获荣誉学位。 1959年撰写《教育过程》。 影响: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四)哲学基础:结构主义 • 强调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依据 某种结构或系统而构成的。 • 强调关系。现实的本质表现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之 中。每个个体都是与他有关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 消解主体。人不处于万物的中心位置,而是系统 结构的一个因子。 • 强调转换。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动态 关系,变化是根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