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简答题一、语言的媒介属性及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实际上,语言是唯一可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至于其他传播媒介,无论是文字还是印刷,也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计算机网络,其实无不借助于语言,都始终根基于语言。
换言之,它们都不具有独立性。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口头传播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文字的发明。
口头传播的性质注定它不易传之广远,而这一点却是近代新闻事业(横跨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的优势之所在。
口语传播不仅毫不逊色,相反更洋溢着无可比拟的活力与生气。
处在口语传播阶段的人,它们的传播机能相对来说更为健全,而处于其他传播阶段的人则由于有所凭借而使某种机能日趋退化。
二、文字的媒介属性及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是事务的直接符号,而文字则是事物的间接符号,即所谓符号的符号。
语言的产生开辟了口头传播的纪元,文字的发明拉开了手写传播的帷幕。
如果说语言使人由动物变成人类,那么文字则是人类由原始人变成文明人。
文字最初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运行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当然,文字一旦用做媒介,则使人类传播发生革命性变革。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起初,文字所构建的虚性世界还只是现实的一个影像,但久而久之竟然仿佛成为现实本身,而现实倒似乎成为其副本。
三、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世人的知识生活进入一个新的和远为活泼有力的时期。
它不再是从一个头脑到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它变成了一股滔滔洪流,不久就有数以千万计的头脑加入了这一洪流。
”印刷术问世前,书籍都是靠手抄本流传,抄写一本《圣经》差不多得一年工夫,所以十分珍贵,得来不易。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作用,就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另外,许多学者也都从更深的历史意味上指出,印刷术的出项还导致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一种不同与口语或书写文化的传统。
在人类传播活动的进程中,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法的15世纪中叶就是一个新的驿站,传播史就在这里换上一匹昂首奋蹄的骏马,踏上新的路程。
四、传播媒介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同轨性。
仅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
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时期(几万年及至几十万年),人类的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口头语言进行,故有口头传播之称;从文字的发明到印刷的问世,书写的东西在口耳相传之外,又开辟出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使传播活动得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所谓书写传播正为突出这一点;从印刷问世到广播兴起,即从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印刷媒介日益显示出一枝独秀的传播优势,令口头传播与手写传播相形见绌,所以用印刷传播概括这一阶段的特征;至于电子传播则是指广播兴起以来的情形,因为这一阶段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异军突起,显示越来越强的传播威力,成为后来居上,无与伦比的媒介劲旅。
这四种媒介虽然依次出现,但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并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前后相迭。
五、文字传播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
在这个如火如荼的伟大年代,人们渴望知识,研究科学,探寻真理的热情极度高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教育水平也成为迫切的时代需要,培根的名言“知识即力量”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
以研究文艺复兴而著称的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说过,书籍和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最感性的两件东西”。
这种对书籍弥漫甚广的浓厚兴趣,促进了文字传播的广泛蔓延,当然也刺激了印刷术问世及普及的一大因素。
六、印刷传播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
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议会废除了约束新闻事业的《印刷管理法》,从而解除了新闻事业的一大桎梏。
此后一段时间,英国报业重又焕发革命年代的勃勃升级,一时间创办报纸,编辑期刊蔚然成风。
除了报纸以外,杂志也获得迅猛发展,而这些的出版都需要印刷的支持,使印刷事业得以发展,印刷传播也越行越盛。
七、清末民初我国历史上三次办报高潮的历史跨越。
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创办报刊。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
自79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有:班刊数量大,板报地区广,报刊多品种。
“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官绅士民自办的报刊纷纷创刊,其数量年年递增,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与第一次相比特点: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改变成资产阶级革命派;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办报地区有所扩大;读者面大为扩大。
八、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如果说“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是专制政体钳制新闻事业的依据,那么出版自由的思想就是现代新闻事业顺畅发展的根基,而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便是为此根基奠下的一块基石。
当然,弥尔顿的思想打着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他其实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鼓吹呐喊的。
至于他所倡导的出版自由虽然陈义甚高,但由于脱离社会实践,未免显得空洞抽象,事实上也不可能为绝大多数民众所享用。
比如,印刷书刊起码得有印刷机,这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另外,同样是这个弥尔顿,一方面对书报实习检查嗤之以鼻;另一方面,他本人就是一名书报检查官,对那些发表他不能容忍的主张的人进行镇压。
不过,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时代背景下,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无疑具有进步与开明的意味。
因为他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九、商业报刊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19世纪“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为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这三大革命及其所引发的一些列社会变革,文化嬗替与心理转型,都对新闻事业产生直接与间接的推动。
比如,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主义的崛起,就与新闻事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仅从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我们就知道现代新闻事业绝不仅仅只是报道新闻,赚取利润而已,它实际上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及现代化事业都是息息相关的。
商业报刊的兴起除了特点的社会背景,还有特定的思想渊源。
对此,西方学者将它概括为一套“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求废除一切羁绊,展开自由竞争;在思想意识上则要求尊重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等。
总之,比起封建时代的专制传统,资本主义带来了一股追求自由的风气。
正是在这股强劲的风气下,正是启蒙运动的声浪中,形成了这么一套“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商业报刊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商业报刊兴起以来西方现代媒介的思想基础.十、民族国家与现代新闻事业之间的关系。
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主义的崛起,就与新闻事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国家是个特定概念,简单说是一种遵循启蒙理性的国家形态和政权组织,其突出特征在于确定的疆域,独立的主权和强烈的认同感。
按照目的论和进化论的历史叙述模式,这种不同于既往的国家形态,是伴随现代文明而出现的。
现代印刷媒介的普及与发展,为这种民族国家的想象提供了可能,正是由于报纸,杂志,书籍以及随后的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达,人们才可能将互不相识的人想象为声气相通的“同胞”。
从现代历史看,民主主义和民族国家的星期过程,恰好是同现代媒介的发展相同步的。
仅从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我们就知道现代新闻事业绝不仅仅只是报道新闻,赚取利润而已,它实际上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及现代化事业都是息息相关的。
十一、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历史背景及其得失。
在资本主义追求自由的风气下,在启蒙运动的声浪中,形成了一套“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商业报刊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商业报刊兴起以来西方现代媒介的思想基础。
他的具体内容:一,“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起源于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比较发达,比较完备的国家,19世纪商业报刊星期后,一直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指南,制度安排和法律规范。
二,他的思想传统属于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实质上仍是一种中产阶级的运动”。
三,它的哲理基础来自启蒙时代的理论主义。
四,任何新闻思想都具有政治思想的内涵,“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五,它的专业主张,可归结为三个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具体说来就是要求不受任何约束的采访权,报道权和发表权。
六,自由传播总是通民主政体联系在一起的。
七,19世纪末以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报业,越来越暴露出一些固有的弊端,黄色新闻的泛滥就是典型。
“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性。
”所以,新闻媒体应该承担应有社会责任,应该进行自由约束。
总之,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关键症结在于,一方面未能却分享受自由与滥用自由的界限,同时文能提供一套防止滥用自由的原则,准则和法则;另一方面,又未能将新闻自由与社会平等,大众民主与人民幸福联系起来,结果所谓自由往往成为利益集团折冲樽俎的利器。
十二、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观点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
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
首先,修正了关于“自由”的观点。
认为自由主义理论只有一种“ 消极的自由”,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
其次,修正了自由主义理论关于报刊的性质和职能的某些观点。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自负盈亏”、不受政府干涉和控制的“私人企业”,强调“超然独立”、“监督政府”;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
社会责任理论又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它并不否定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但怀疑自由主义理论崇尚人类理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