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的灰色幽默
——《寻子遇仙记》鉴赏
姓名:贾芳班级:08经济2班学号:200821008
内容摘要:黑白的电影质感,静默的语言环境,标志性的舞台服装,小男孩可爱俏皮的肢体动作,在平淡中诉说“吃人的社会”现状,这是卓别林影片的惯用手法。
本文看讲述一个简单的苦人救孤记,却是在围绕着当时社会暴乱,黑暗的绝望,发人深省。
主题词:卓别林寻子遇仙记社会境况
正文:
在这个学期,王纲老师给我们播放过八部影片,而《寻子遇仙记》(《小孩儿》)这部影片是本学期开学时老师放过的一部卓别林的默剧。
现在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选择了这样一部片子,使我对电影,对卓别林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之所以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当时观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曾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家都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我却兴致缺缺,又没有语言的张力,只是卓别林像个小丑一样的表演,黑白,破旧,我不喜欢。
当老师上课前介绍说要放卓别林的一部喜剧《小孩儿》时,我就没了兴致,但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样子,我也就跟着一起看了下去。
本片开场白,是一段类似书本扉页的介绍性文字,大概是说“一个带着笑的画面,或许还带着泪”,即是阐述一个事实,又是说明本片的主旨。
动画一样的英文字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可是也仅仅是这些富有哲理的文字。
接下来,是一位女主演从医院中走出的镜头,缓缓地,慢慢地,很无措,很茫然的前进的镜头。
接着看,我还是没看到什么出彩的表演,很老套的剧情,女主因为一些原因,犯了个错误,生下了本不应该留存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当然也不承认或是不知道孩子的存在。
这里我想说,因为欧美的许多观念并不像中国,也许在国内,很多人会选择打胎,但是在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会选择生下孩子独立抚养或是让他人领养。
女主显然也因为经济的原因放弃了独立抚养的念头,但从女主角一步三回头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她非常的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后续女主又回来找寻自己孩子的一幕中叶得到了验证。
女主希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她将自己的孩子放在了一部轿车中,然而非差不幸的是这辆车被两个可恶的小偷偷走了,孩子在车中发现后也被两个恶人遗弃了,由此“父子”相遇了。
看到卓别林的出场,我就知道喜剧的成分要显现出来了。
果然,卓别林开场的几个动作就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他那肥大的裤子,两撇八字胡,小礼帽,还有西服的小夹克,标志性的流浪汉形象再一次出现的我们的眼前。
卓别林看到了放在襁褓中的字条,也放弃了想要丢弃麻烦的念头,这个捉襟见肘、极度困苦的男人选择了把小麻烦带回家,这一次,他用善良和温情,把一个泪水连连的可怜娃,养成了活蹦乱跳的小小子,一晃,五年过去了。
五年后,父子俩相濡以沫,互相照料的细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卓别林倾注在小孩儿身上的爱,尤其是卓别林这个影片中的玻璃匠,与小孩儿默契配合,一个砸玻璃,一个补玻璃的画面,让当时的课堂笑声不断。
当然,我也是其中笑的非常欢的一位。
后来,国家慈善机构要把小孩儿送到育幼院,卓别林怎么可能同意呢,他抵抗,他斗争,他甚至飞檐走壁,追赶奔跑的卡车,他做着一个父亲能做
的一切,只为了不和小孩分开。
他选择了到夜店投宿。
然而此时,小孩的母亲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演员,当功成名就的时候,人往往会滋生一种遗憾,想要找寻曾经放弃的一些东西。
母亲也不例外,她悬赏,要找回自己的孩子。
于是,命运的大手再次将卓别林与小孩父子分离了——夜店老板看到悬赏告示,偷偷地将小孩从卓别林身边带走了。
卓别林一觉醒来,小孩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了。
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却已经失去了进门的力气。
倒在门口,卓别林睡着了,做梦了。
他梦到大家都变成了天使,陋巷变成了天堂,所有人和谐安详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没有贫困,也没有悲伤。
可是没多久,恶魔们来了,他们给人以愤怒,嫉妒,仇恨的情绪。
一切都不那么美好了,勾引,暴力,杀死了刚刚得到快乐的玻璃匠。
一觉醒来,卓别林发现小孩与母亲已经站在了他的身边,他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小孩儿》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催泪剧情片,观赏过该片的观众们,都会被他段位极高的煽情魅力弄得泪腺失控。
影片虽然只有一大一小两个角色,但父子间的情感互动却被卓别林调动的一场精准且富有戏剧火花。
还记得片中小孩怎样以一种娴熟的手法照顾卓别林么,这不正是一种让人感动的“反哺”体现么。
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整部电影的戏剧节奏中感受痛苦的成分,在痛苦的基调里融入幽默的感受。
他严肃中不乏乐趣,感动中不乏反思,幽默中不乏深沉,一切的值得回味的东西都通过一部不怎么长的默剧以纯动作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观众看得也非常的舒服。
对的,是舒服,整部影片看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舒服。
很想继续看,可是当结束的时候,好像觉得也的确是到了收尾的时候,没有多余的累赘,也将想要表现的主旨充分的发挥。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卓别林这样一个能工巧匠,他就像一个出色的画师,将自己脑海中所要想表现出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他清楚的描绘影片中人物和气所在的环境,表达了永远也不要失去希望的主题。
这个世界不是什么多好的地方,但我们已经在了这里。
我们的存在不因我们的意愿,而因为存在的就是要存在。
萧伯纳曾赞卓别林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的确,卓别林才华横溢,旷世稀有。
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
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的。
卓别林在艺术领域内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在世界影坛上被雀为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作曲家和舞蹈家于一身的伟大天才。
本片创作于1921年,在这之前,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的女主角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
婚姻是在哈里斯慌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
两人有一个孩子,但在婴儿时期就死了。
1920年两人离婚。
应该说本片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卓别林怀念那还未长达的孩子,他将自己对那个孩子的爱全部通过影片中对小孩的爱表现出来,因而影片父子之间的感情才愈发的和谐感人。
影片另一位主演,获得大家一致好评的5岁天才童星演员杰克·库根,时本片的另一大亮点。
他的表现动人可爱,天真童趣,没有丝毫表演的成分,张弛有度,浑然天成,不愧童星的称号。
再次感谢王纲老师为我们播放了这样一部经典的影片,他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影感受,也让我对卓别林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