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一、专业的设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38人,下设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五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四个方向,廖名春、刘国忠、彭林、李学勤、赵平安、李守奎的历史文献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学术史);王晓毅、张国刚、倪玉平的中国古代史;张勇、戚学民的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文化史);秦晖方朝晖、汪晖、张国刚、倪玉平的专门史。

二、考试的科目中国史: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264中国通史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所教授、博导。

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县人,1978年邵阳师专(现邵阳学院)毕业,1988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后在湖南省委党校任《湖湘论坛》副主编,1992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他为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

有《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中国学术史新证》等大批著作,为古籍学界著名学者。

刘国忠,男,汉族,1969年生于福建省政和县。

1987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史及国际汉学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彭林,男,1949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

中共党员。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6国学网礼乐高级顾问[1]。

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赵平安,2008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研究。

出版专著《隶变研究》(1993)、《〈说文〉小篆研究》(1999),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作,Edition Voldemeer Zurich,2004),《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另有《秦西汉印章研究》一书列入出版计划。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论著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

李守奎,主要从事文字学及汉语史方向科研工作。

独立出版《楚文字编》学术著作3部,发表《〈说文〉古文与楚文字互证三则》、《江陵九店第56号墓竹简考释四则》、《楚玺文字六考》、《表意字的表达功能与古文字考释》等学术论文20余篇。

论著被国内外同行学者在《考古学报》、《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引用70余次。

专著《楚文字编》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王晓毅,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毅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史,特别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史研究。

先后承担的研究课题有“儒释道与魏晋玄学的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项目)、“魏晋学术思潮研究”(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目前在研的课题有“魏晋玄学与官方儒学”(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郭象思想研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985”调控项目)。

张国刚,男,1956年生,安徽安庆人。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

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和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

另有中南大学高血压病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

倪玉平,1975年生于湖北汉川,2003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术专长为清代财政史,代表作为《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目《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高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生态变迁、自然灾害与清代经济周期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中衢一勺〉校注》等课题的研究。

张勇,历史学硕士(清华大学,1993),美国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历史系党支部书记,历史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清代学术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当代中国史。

戚学民,1972年生,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2005年博士论文《严复政治讲义研究:文本渊源、言说对象和理论意义》(指导教师:朱育和教授)被评为当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曾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秦晖,生于1953年12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起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为:明清农民战争、明清经济、古代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商品经济史、农业农民史、地域史(关中、云南等)、改革革命与现代化问题的中外历史比较,作为比较对象的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经济、近代俄国与美国史、现代南非史等。

曾获:中国高校教师霍英东奖(199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1990年)、五次获陕西师大科研成果综合奖(1987年、1988年、1991年、1993年、1994年)、陕西师大青年优秀论文奖(1989年)等。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专攻领域为中国思想史。

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

迄今为止出版学术论著9部,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共出版成果字数300百万字左右。

汪晖(1959年10月-),江苏扬州人,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被认为是“新左派”(中国当下语境意义)领袖。

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

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汪晖自选集》(1998)、《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5)等。

张国刚,男,1956年生,安徽安庆人。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

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和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

另有中南大学高血压病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

倪玉平,1975年生于湖北汉川,2003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术专长为清代财政史,代表作为《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目《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高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生态变迁、自然灾害与清代经济周期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中衢一勺〉校注》等课题的研究。

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

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

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

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

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

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

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

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

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

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

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清华大学考博英语复习指导清华大学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