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介绍.doc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介绍.doc

1.数据中心设计数据中心是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全部数据的构建、保存、更新、集成、分发与共享,以及提供存证、容灾、备份等信息服务的基础环境,是实现数据的存放和集中处理的场所。

数据中心从内容上,涉及业务资源数据库、交换资源数据库和宏观决策数据库,分别存放在生产区、交换区和决策区;从层次上,分为市、区/县、社区/镇三级。

1.1数据中心的设计原则1.源于现系统,高于现系统数据中心必须以现系统为基础,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使新系统的需求得到满足。

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把现有相对独立的各个相关系统有机地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

2.业务处理分散,数据相对集中业务部门办理业务,数据中心管理业务数据是将来系统建设的模式。

这种模式满足了系统对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等原则的要求。

3.合理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原则通过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来建设数据中心,提高了系统建设的成功率,降低了系统建设的风险。

4.分步实施原则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阶段性强、计划性强的过程,因此,在数据中心设计时应明确系统建设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包括什么内容,以什么作为阶段标志。

分步实施模式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将建设资金进行分阶段划分,使每一个时期的资金投入都能够得到保证。

5.四个统一原则数据中心的建立将解决四个统一的问题,即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通道、统一的数据管理。

(1)统一的数据平台就是为各种数据的访问、交换、使用提供一个统一的物理支撑环境;(2)统一的数据接口就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文件必须通过数据中心统一实现交换和共享;(3)统一的数据通道就是数据中心纵向沟通了省、市、区县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横向沟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为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坚实基础;(4)统一的数据管理就是集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的基本业务数据,并进行统一的数据安全控制和异地集中备份。

6.效益和效率协调原则数据中心应满足现有系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效益和效率的协调。

1.2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数据中心体系的构成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生产区、交换区、宏观决策区各数据库,以及与相关业务部门交换数据的接口数据文件。

通过数据中心,接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个业务部门及相关业务机构,极大限度地共享了数据资源,使数据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数据中心。

第二,接口数据文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软盘等方式传递,但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如果通过数据中心转发,可以解决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单一出/入口问题。

第三,数据集中存储,既方便了数据安全控制,又方便数据的一地集中备份,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职能的作用。

第四,保证系统现有投资,使各个业务部门存放的数据可以过渡到全市集中。

第五,考虑到将来系统的建设将分步实施,供交换和决策用的数据库将逐步从生产数据库中独立出来,但由于它们也存放在数据中心,这样更能体现数据中心的大集中职能。

1.3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把各种业务数据纳入统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个地区的数据库分布和相对集中的问题,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从目前情况考虑,在保持现有数据系统的情况下,数据中心主要解决生产数据集中管理,以及各种数据库的互联、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问题;数据中心将成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统一应用的基础。

1.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在市一级建立集中式资源数据库,或采取将数据通过定期备份的方式集中存放在市级数据中心,可实现生产数据的集中管理,从而方便各业务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2.业务部门的互联互通数据中心作为一个连接的媒介,接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各业务部门、社会保障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实现了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之间数据文件的接收和发送。

3.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数据中心接受和发送接口数据文件,通过单一的接口,与相关业务自动交换必要的业务数据。

4.数据异地集中备份全市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并通过对生产区数据库的抽取和上传,实现全市的数据都可以存放在市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

5.数据权限集中管理通过授予设置数据库用户操作权力、设置用户口令、设置管理角色、监视用户对数据库的操作等管理手段,保证数据库的完整、安全和稳定。

6.提供增值服务和其他应用服务为异地交换提供身份验证、参保情况等数据资料;为公共服务提供查询数据、数据浏览;为宏观决策提供各种指标数据。

1.4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根据“数据集中,业务处理相对分散”的原则,在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只建一个数据中心,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各项信息由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管理,不再单建数据中心,以确保数据中心的枢纽特性和实现一条主线上下传输的要求。

一般来说,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可以包括几阶段:1.地点集中:对数据中心的地点进行合并,即减少运行服务器的物理地点的数量;2.物理整合:将很多服务器放在一个数据中心;3.数据整合:对数据进行移植和集成,充分发挥存储器的效率;4.应用整合:打破“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应用”的模式,取消或合并一些应用,削减服务器数目,使同一服务器内部运行混合应用负载和多个应用负载。

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注意几个问题:①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最初可先做到外在的统一,将各类服务器的物理地点集中;然后逐步实现内在的统一,进行数据整合,以充分发挥存储器的效率和实现数据的共享,进行应用整合,统一与归并业务流程,多个应用共享服务器。

②重视安全。

数据集中起来,则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具体包括机房、网络、数据等各个方面,要技术措施与管理制度并重。

③设计上保持前瞻性。

数据中心的建设要与业务发展挂钩,留有可扩充的余地,包括机房面积、服务器运算速度和存储空间等。

1.5数据存储与备份1.脱机备份脱机备份是在数据库已经正常关闭时,将关键性文件拷贝到另外位置。

数据库正常关闭时会提供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对于备份数据库信息而言,脱机备份是最快和最安全的方法。

脱机备份的优点是:是非常快速的备份方法;容易恢复到某个时间点上;能与归档方法相结合,作数据库“最新状态”的恢复;④低度维护,高度安全。

但脱机备份也有如下不足:单独使用时,只能提供到“某一时间点上”的恢复;在实施备份的全过程中,数据库只能作备份而不能做其他工作;若磁盘空间有限,只能拷贝到磁带等其他外部存储设备上,速度会很慢。

如果可能的话(主要看效率),应将信息备份到磁盘上,然后启动数据库(使用户可以工作)并将所备份的信息拷贝到磁带上(拷贝的同时,数据库也可以工作)。

2.联机备份联机备份是在数据库运行的情况下,对数据库所作的备份。

这种备份方法不需要事先关闭数据库,因此,不影响正常业务运行。

目前,很多数据库服务器产品都提供了数据自动备份和恢复功能。

它维护着何时进行备份、数据库的哪些部分需要备份、这些备份文件保存在何处等详细资料。

如果有必要恢复,数据库服务器会自动进行恢复操作。

这就极大地简化了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减少了手工备份和恢复的麻烦,避免了人为错误的发生。

控制备份和恢复的操作可以在数据库管理工具的图形用户界面下进行。

另外,这些数据库服务器还提供了API 编程接口,程序员可以利用该接口开发其他的控制界面。

数据库服务器所采用的多级增量备份技术极大地压缩了备份文件的大小,因为只有变动了的数据块才需要备份。

这样一来,也缩短了备份数据文件所需的时间。

数据库的表空间即时恢复功能使得被破坏的数据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恢复,而不至于影响数据库其他部分的正常运行,从而使许多人为错误轻而易举地得到纠正。

联机备份的优点是:可在表空间或数据文件级备份,备份时间短;备份时数据库仍可使用;可达到秒级恢复(恢复到某一时间点上);可对几乎所有数据库实体作恢复。

联机备份的不足是:若联机备份不成功,所得结果不可用于时间点的恢复;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有所影响。

因此,除了进行脱机备份,系统还应采用联机备份,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1.6灾难备份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来处理日常的业务,同时,计算机业务处理也日益向网络化发展,数据越来越集中于数据中心。

数据的高度集中,就意味着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连续运行。

这不仅仅是在发生计算机系统故障时,还是在发生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难时或出现计算机系统以外的问题时,如电源系统出现故障,数据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仍能正常工作或将应用系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实现上述要求,灾难恢复技术必须能够把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数据备份到远程安全的地方,即要求在远程备份中心能够备份主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并保持同步更新。

灾难备份系统必须在异地建立,数据的备份可以通过数据复制的方式定时或定期进行备份,也可以使用磁带作备份,运送到灾难备份中心,这样在灾难发生时仍然可以利用备份中心的数据进行系统恢复。

根据中央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特性,在金保一期中主要防止雷击、断电等区域性灾难,考虑同城备份策略。

1.7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数据量大、业务逻辑复杂等特性,进行完善的基于业务的数据库设计,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合理的划分数据库的物理空间、逻辑空间、调整数据库性能、组织数据库内部的存储结构、协调数据库的访问。

根据业务分布和可维护性要求,有选择的平衡“操作逻辑”,使其在中间层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匀分布,要兼顾数据库设计,同时将部分“操作逻辑”根据业务的要求安排在数据库内部,无需编译和合法性验证,提高系统权限分配的简便性。

根据设计的主要功能制作出系统开发的可重用组件(如JAVA类操纵用户的输入或操纵JDBC的连接等),充分利用面向对象和方法库等关键技术,使系统扩展容易和配置灵活。

各项指标采用国标和部颁标准,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办事环节、简化操作方法。

1.8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简化管理过程、降低管理费用和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库管理员使用好的管理工具可以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并且保持系统的高可用性,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因而,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工作计划系统工作计划系统提供建立批处理任务,周期性地自动运行的能力,比如按照计划有规律地执行数据库备份工作。

而且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也提供了在分布式服务上执行复杂操作的能力。

数据库管理员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任何预定义计划,而且还可以定义自己的工作计划。

每个任务被组织在一起,就创建了一个工作,这个工作能够被有计划地运行在任何管理服务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