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类文言文北京试题高中语文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有答案

议论类文言文北京试题高中语文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有答案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注】①:弯曲。

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易:平坦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

“略行”的意思是“大节”,“略”可以作“大体,简要”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终身为.破军擒将矣C.使.曹子计不顾后使.管仲出死捐躯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今人君论其臣.也【解析】选C。

都是连词,假如。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

B项,“为”,介词,替/动词,是。

D项,“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臣子/名词,臣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分句间关系的理解能力,是文言文翻译的前提。

A项为承接关系,B项为假设关系,C项为转折关系,D项为因果关系,所以在“不可谓勇”前加“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君子是这样做的。

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

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

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

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

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

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

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

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

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

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

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

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哪会有以后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

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参考【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可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

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

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

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注释:①镵(chǎ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人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答案】6.【答案】A【解析】A项,正:正常;端正。

7.【答案】C【解析】A项,至:最,极;到。

B项,之:代词,这些,指越人刻肌肤等行为;助词,不译。

C项,咸:都,全。

D项,以:连词,来;介词,按照。

8.【答案】B【解析】B项,故,连词,所以。

前后句不是因果关系,所以B项错。

9.【答案】C【解析】①句说“法”的作用;③句为越人风俗;⑤句用比喻说教化的作用。

10.【答案】D【解析】D项,文章主张以礼义治国,此项与文意相悖。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