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2学期08级专业选修课《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开卷考试试卷B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一、填空:(30×0.5=15分)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
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二、名词解释:(4×3=12分)1.民族文学2.题材学3.译介学4.套话三、简答题:(3×11=33分)1.什么是主题和母题?二者的区别是什么?(350~400字)2.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450~520字)3.简略比较中、西爱情诗的差异(400~650字)四、论述题:(40分)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500~550字 10分)2.论神思与想象(500~650字 15分)3.谈谈中西文化理念的异同(400~550字 15分)出题人:蒋岱 2011-4-232010-2011学年第2学期08级专业选修课《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开卷考试试卷B答案一、填空:(30×0.5=15分)1.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2.影响誉舆学3.媒介手段媒介学4. 民族影响对比直接民族主题题材文体风格发展趋势类同差异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意识形态(哲学)(纯科学)关系异同边缘5.古典译介学范式近代译介学语言学范式当代译介学文化整合范式6.通律(或归纳共同的诗学品性)二、名词解释:(4×3=12分)1.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指按民族区分的文学,在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又称国家文学。
它只研究一国之内的具有自己的继承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文学。
作为学科的成立,民族文学是依凭文学现象本身在历史上存在的客观时空条件所定位的,它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单向度的、一元的。
2.题材学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
如关于造人题材的神话;关于“灰姑娘”的民间文学题材;以及其他相类似的题材等等。
3.译介学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与翻译研究,而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比较文化的视野研究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
它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增生等问题,关注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的实践活动中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4.套话套话一词是西文“stereotype”的汉译。
它原指印刷业中使用的铅版,后被转借到思想领域,指称那些一成不变的老框子,老俗套。
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套话是词汇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形象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它是一个由民族集体所创造的,在一个长时期内反复使用,用来指称和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约定俗成的个性词汇。
一般来说,套话都具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如欧洲人用来形容犹太人的“鹰钩鼻”等,套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信息源。
套话不但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继承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
套话一旦形成,就会渗透进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释放其能量,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套话也并非在任何时期都有效,在任何时候者都可以使用,它的使用和存活又是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的。
三、简答题:(3×11=33分)1.什么是主题和母题?二者的区别是什么?(350~400字)比较文学中的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
主题指以抽象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
(3分)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母题经过组合,便能提升为主题。
(4分)二者的区别:(4分)主题是抽象的,而母题则是具体的;主题具有主观性,而母题则具有客观性。
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则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同时,它又在主题中获得再生。
母题是很有限的,但这有限的母题却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现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但世界上无数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一些常见的有限的母题,如爱与恨、情与仇、生与死、聚与散等等。
2.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450~520字)(1)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
形象学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文本对象,同时兼及其他文献资料,涉及文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具有鲜明的跨越性。
(4分)(2)形象学又称文学形象学,异域形象学。
形象学中的形象,指的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中以及其他精神产品中,作家个人和集体所塑造、描述、阐释的异国异族形象。
它们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存在于游记、回忆录、书信、日记、报告文学、报纸杂志等文字载体中。
不过形象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3分)(3)异国异族形象分为五个层次的内容:(4分)第一,中国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抗战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等等;第二,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文本中的中国人形象,如“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等等;第三,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文本中的外国人形象,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犹太人形象”、“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西班牙人形象”、“马克·吐温小说中的黑人形象”等等;第四,华人“自塑形象”,如“北京人在纽约”、“北京人在巴黎”等等;第五,外国人“自塑形象”,如“法国人在北京”、“美国人在上海”等等。
3.简略比较中、西爱情诗的差异(400~650字)由于文化、历史、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
朱光潜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1分)(1)中西爱情诗表达的内容不同(3分)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典诗人多是抒发相思恨别之情,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较大比重。
提到惜别就会想到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谈起悼亡佳作,苏轼的《江城子》感情深挚幽婉,其沉郁凄切之情,让人读之潸然泪下。
西方诗人擅长细致描绘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形似,而追求神肖。
(2)中诗微妙,西诗深刻(2分)中国爱情诗往往于爱情中只能看见爱情,而西方爱情诗中时有哲学智慧火花的闪耀。
“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
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西方诗人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3)中诗含蓄朦胧,西诗率直奔放(3分)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爽直真率,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古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李清照《醉花阴》含蓄,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思念的表达是直接的。
(4)中诗凝练,西诗铺陈(2分)就表达爱情的着墨浓淡而言,中国爱情诗简约精到,高度凝练,无论写景状物还是慨叹抒情,都寥寥数语即可表达。
而西方诗歌往往详细描写,铺陈叙述,不惜笔墨。
四、论述题:(40分)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500~550字 10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1分)比较文学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
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优劣、高低,而是为了比较异同、总结规律、找寻渊源。
(2分)世界文学是专门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它一般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
(2分)世界文学有三种理解。
一种是歌德提出的看法,希望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
“世界文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
世界文学的第三种解释是指各国文学的总和,比较文学学科所指的世界文学应当是歌德的理解,即“比较文学时代”。
(3分)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
比较文学研究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通途和桥梁。
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
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
(3分)2.论神思与想象(500~650字 15分)“神思”与“想象”,其共同要义都是指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艺术构思。
“神思”滥觞于老庄的“虚静凝神”之论与《周易》的“观物取象”之说。
(1分)首见于宗炳的《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
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宗炳发明了“卧游”说。
“卧游”甚至比真景物还要幽远深邃,这就离不开想象,所以“神思”含有想象的意思。
(1分)陆机的《文赋》谈及“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