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讲义(光的折射)

物理讲义(光的折射)

环球雅思教育集团学科教师讲义授课日期:________________ 时段:________________ 辅导科目:物理学员姓名:年级:学科教师:江辉课时数:第____次课课题光的折射与透镜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指导学生对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使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内容【教学框架引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杯子里的铅笔为什么折断了? 鱼真的在我们看到的那个位置吗?【实验演示】实验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

并积极思考。

【知识点梳理】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时光的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的角大(记)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游泳员进入水中,看岸上的树,会比实际中的高。

1、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2、下面图1中,哪一幅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的光路?( )3、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小鸟,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光线的传播大致路径的是( )4、2.一束与水面成50°夹角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则折射角( ) A.小于50° B.大于50° C.大于40° D.小于40°空气水空气水空气水空气水ABCD图1B湖边夜景C筷子变弯折D汽车观后镜日偏食 A5、(2014·安徽芜湖期末)湖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所形成的,这些“倒影”往往看起来比树木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树木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进入了水中。

光的色散为什么雨后会有美丽的彩虹?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电视机显像管)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看不见的光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1.彩色电视机显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的,这三种颜色是()A.红、绿、蓝 B.红、绿、黄 C.红、绿、紫 D.红、黄、绿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日食 B.射击时的瞄准要领是"三点一线"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D.人不能看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3.我们在银幕上有时会看到电影的慢镜头,慢镜头是由于拍摄速度和放映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一种影视效果。

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每秒鈡拍摄24张,放映12张 B.每秒鈡拍摄数百张,放映24张C.每秒鈡拍摄24张,放映数百张 D.每秒鈡拍摄12张。

放映24张4.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霓虹灯的灯光B.彩色电视机的画面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D.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5.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

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得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得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字进入眼睛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得本领强【透镜及其应用】为什么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①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②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透镜的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3)通过(或光线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4)凸透镜2倍焦距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后通过另一侧的2倍焦距。

凸透镜的4条特殊光线凹透镜的3条特殊光线☆在适当位置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注意箭头)【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①为使胶片上的像变大,相机应靠近物体(减小物距),同时镜头前伸(增大像距)。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①为使银幕上的像变大,应减小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距),增大镜头到银幕的距离(像距)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①为使虚像变大,增大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超过1倍焦距)☆Q:拍照时镜头上有一只苍蝇,胶片上会有苍蝇的像吗?A:不会,因为苍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1.(2013·怀化中考)图中四种光学器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2.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的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个器件相当于( )A.平面镜B.凸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

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4.(2013·海南中考)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5.(2013·内江中考)如图所示,已给出了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请在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点燃蜡烛,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把蜡烛放到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下物距和像距。

4、把蜡烛放到凸透镜1-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下物距和像距。

5、把蜡烛放到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没有像,透过凸透镜可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虚像。

注: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不要求,帮助记忆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像距),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四、眼睛和眼镜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