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文化知识
端午节知识
1.别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
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
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
节、重午、午日等等。
2.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
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
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
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
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
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
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
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
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
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
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
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
成为龙舟竞赛。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
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
纪念方式。
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
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
则更晚一些。
3.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
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
和时令鲜果等。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
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对中华文化遗产保
护一次深刻的教训。
4、诗文:
①唐朝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
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②唐朝殷尧藩《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
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③唐朝张建封《竞渡歌》(节录)“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
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
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
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
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
④老舍《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
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
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5.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
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
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
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据说,戴
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
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
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
“送时节”。
厦门端午节的习俗文化
1.吃锥螺:在厦门,端午节孩子要吃“剪锥螺”,俗称“光眼螺”。
厦门方言“光眼”与“聪明”同义,认为吃了光眼螺,人会聪明。
端午节在
厦门不仅是悼念先贤、文体娱乐之节,而且也是讲卫生、爱清
洁、防病保健之节。
2.吃肉粽:厦门的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
历史上较有名气的有设在开元路“泉三”号和坐落于赖厝埕的“好清香”。
3.赛龙舟:厦门鹭江两岸历来有划龙船比赛的习俗。
集美有闻名中外的龙舟池。
国内国际的“陈嘉庚杯”龙舟赛经常在此举行。
龙舟竞
渡时,还有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
猪仔的。
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
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能到达桅尾抓住笼
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
据说这是当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