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电影中的抗日战争

儿童电影中的抗日战争

儿童电影中的抗日战争
张之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1949年到2004年,中国大陆拍摄少年儿童电影的数量大约在325部左右,其中战争题材的影片约有43部,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有17部,它们是:鸡毛信(1954年)、《小伙伴》(1956年)、《小兵张嘎》(1963年)、《黄河少年》(1975年)、《烽火少年》(1975年)、《金锁》(1976年)、《两个小八路》(1978年)、《苏小三》(1981年)、《鹿鸣翠谷》(1981年)、《战争子午线》(1990年)、《二小放牛郎》(1992年)、《三毛从军记》(1992年)、《白山英雄汉》(1992年)、《战争童谣》(1992年)、《乡亲们》(1993年)、《童年的风筝》(1995年)、《少年英雄》(2003年)等。

它们与其他反映这场战争的成人影片一起,不但让少年儿童知道了这段不应该忘记的历史,同时也塑造了“海娃”(鸡毛信)、“嘎子”(小兵张嘎)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

其中,《二小放牛郎》《战争童谣》《少年英雄》都是根据河北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迹改编的。

童影厂在拍摄《战争童谣》的时候将主人公改写为一个女孩,在人物的刻画和细节上也做了较大的改动。

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少年儿童。

他们有的直接参加了与敌人面对面的战斗,比如《黄河少年》中的赵志燕,《烽火少年》中的小松。

还有的虽然并不是在前沿阵地上与敌人对垒交火。

但他们与敌人近在咫尺,冒险周旋,也是一个“小战士”。

比如《鸡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张嘎》中
的嘎子,《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
中国大陆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的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以小英雄的面目出现的,他们都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或者对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冒着生命的危险,失去亲人,最后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或者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还有几部影片中的少年儿童主人公不是小英雄,有的并没有参加战斗,影片只是表现他们在战争年代的遭遇。

比如反映一个流浪儿在抗日战争中遭遇的《苏小三》,几个掉队的少年士兵沿着长城找寻部队的《战争子午线》。

再比如《鹿鸣翠谷》,这部影片讲述了抗日联军的15岁的小战士铁子在遭到敌人的袭击后,发现了一个婴儿“小石头”。

铁子带着孩子寻找队伍,孩子没有奶吃,一只母鹿在铁子柳哨的召唤下喂奶给婴儿吃。

历尽千辛万苦,铁子终于找到了队伍。

他们没有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和战争中的敌人交锋。

同时,战争剥夺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的童年和青春。

即便是这样,他们自始至终还保持着一种坚定的信念。

在这类影片中值得一提的是《三毛从军记》,这是一部拍摄非常到位非常精彩的喜剧影片,但并没有削弱思想内涵。

这部影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影片《虎口脱险》相媲美。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些反映抗日战争的少年儿童影片的时候,既为这些影片的成功感到欣慰和高兴,同时也感到,儿童在这场战争中的遭遇和状况还有许多没有被表现的视角和层面。

我想,后来的电影工作者会拍出更加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儿童影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