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和治疗第一部分: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可分浅部(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甲/趾甲)和深部(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感染两类。
❖较常见的有:❖体癣(钱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
一、体癣1、定义:体癣又名园癣或钱癣,好发于颜面、颈腰、腹、躯干及四肢等处。
2、症状:原发丘疹或小水泡,逐渐向周围扩散、蔓延,中心炎症,减轻伴脱屑或色素沉着,边缘高于皮面,由丘疹和水泡连接融合成环状,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骚痒,剧烈挠抓可引起继发感染。
二、股癣:1、定义:发病部位在腹股沟、大腿内侧、阴囊、会阴及肛门周围。
2、症状:患处皮肤发红、发痒。
由于不段挠抓和反复发作,局部皮肤变厚、粗糙。
三、体癣和股癣的治疗1、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复方酮康唑软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芙特抒),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苯苄唑凝胶,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施芙洛)等。
2、口服抗真菌药可选用:里素劳(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3、辅助治疗:转移因子口服液、天然维生素C或多种维生素。
四、手癣、足癣、甲癣1、症状:(1)、手癣:多呈鳞角化型表现,初期于掌心或二、三指尖端发生小水泡,泡液干后脱屑,范围日渐扩大,久之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
冬季干裂加剧疼痛。
(2)、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跖趾间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俗称“脚气”。
依其皮损特征可分为水疱型,擦烂型,鳞屑角化型。
(3)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底及其侧边,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裂,无汗,如树皮状。
冬季发生皸裂疼痛。
(4)擦烂型常见于4-5或3-4间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松离,剥脱后露出鲜红的糜烂蜂窝状基底,渗液多,有异臭、骚痒难忍。
(5)水泡型常于趾间、足及其侧缘反复出现深在性水泡,不易破裂,明显骚痒,数日干涸、脱屑,骚痒随之缓解。
2、手癣和足癣的治疗(1)鳞屑角化型宜选用抗真菌的软膏和霜剂:复方酮康唑软膏(彼康王)、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芙特抒),尿素维E乳膏(2)擦烂型、水泡型可选用克霉唑溶液、盐酸特比萘芬溶液(倍佳)、复方土槿皮酊。
五、灰指甲(甲癣)1、定义: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指(趾)甲及甲下的真菌病。
2、真菌感染导致指甲结构改变,颜色改变,并且相互传染的一种真菌性皮肤病,导致指甲变形,增厚,容易脱落,分离,常有一个导致多个指甲被传染。
3、治疗(1)、可选用亮甲,硝酸咪康唑乳膏。
(2)、病变严重的可内服抗真菌药:里素劳(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3)、手术治疗:拨除病甲,配合外用抗真菌制剂。
六、皮炎1、定义:皮炎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炎症,例如湿疹、皮肤过敏等。
2、类型:皮炎有多种不同类型,如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等。
3、症状:局部皮肤发红、肿胀、骚痒、丘疹、水泡或增厚、干燥、脱屑、裂口。
(一)、接触性皮炎1、病因:皮肤接触刺激物,如染发剂、洗涤剂、香水、植物、胶布等,引起的皮炎。
2、部位:病变局限于接触刺激物的部位。
3、长期接触刺激物会发展为慢性皮炎。
4、症状:通常会出现局部骚痒、红斑、丘疹、水泡等。
5、治疗(1)、口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液)、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盐酸苯海拉明片等,联合用维生素C(或天然维生素C)。
(2)、联合中医治疗:宜清热、凉血、利湿、解毒,方药可选用:湿毒清片(诺鑫) 、皮肤病血毒丸、乌蛇止痒丸、金蝉止痒颗粒,肤痒颗粒(3)、联合外治法: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软膏,如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二)、湿疹1、定义: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
2、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3、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
4、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
5、症状体征:斑疹,丘疹,脓疱,瘙痒6、分类:(1)、急性湿疹:初起红斑水肿,然后出现密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泡疹或水泡,泡破后出现糜烂,好发于身体任何部位。
(2)、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抓痕结痂,浸润肥厚,色素沉着,外周可有丘疹、丘疹泡散在。
骚痒剧烈,遇热或晚间较重,易复发。
7、治疗(1)、内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液)、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盐酸苯海拉明片等,联合用维生素C(或天然维生素C)。
(2)、联合中医治疗:宜清热、凉血、利湿、解毒,方药可选用:湿毒清片(诺鑫) 、皮肤病血毒丸、乌蛇止痒丸、清热祛湿冲剂。
(3)、联合外治法: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软膏,如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4)、外用洗剂:参子洗剂,甘霖洗剂(三)、脂溢性皮炎(脂溢性湿疹)1、症状:常见于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
始于头皮,症状加重时可向面部、耳后、腋窝、胸背、脐窝及耻骨部发展。
2、分类:按皮损表现不同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1)干性多为红斑脱屑性损害(2)湿性多为丘疹、水疱,搔抓后可产生糜烂、渗出,并结成黄色痂皮。
常瘙痒难忍,病情缓慢,反复发作。
3、治疗(1)、内用药物:可口服维生素B6、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B。
瘙痒剧烈时,口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液)、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盐酸苯海拉明片等。
有感染严重时给予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2)、外用药物:复方地塞米松凝胶,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康王洗剂。
(3)、中药:龙胆泻肝胶囊、湿毒清片(诺鑫) 、皮肤病血毒丸、乌蛇止痒丸、金蝉止痒颗粒4、营养和饮食:忌多脂多糖饮食,不吃辛辣、酒类刺激性食物,要多食蔬菜水果等。
(四)、神经性皮炎1、定义: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
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
2、临床特点: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
发病初期,仅有患部间歇性瘙痒,夜间尤甚,常致失眠,经搔抓皮肤出现淡褐色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或覆有糖皮样鳞屑,密集成群,随病情发展,丘疹渐融合成片,形成英武的苔藓样变。
此时病变皮肤干燥、增厚、皮纹加深,互相交错,皮嵴突起,呈菱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
本病我见于青壮年男性。
3、病因本中医认为本病为七情所伤,多因心火内生,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
综合其病因,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1)神经精神因素:因情志波动,精神过度兴奋、忧郁、紧张、焦虑、恐怖或神经衰弱,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肛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当受到刺激时,皮肤易出现反应,呈苔藓样变化。
(2)刺激因素:如过饮醇酒、咖啡等辛热剂,或服用某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及内裤磨擦、搔抓等局部刺激,均为诱因。
(3)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亦为重要诱因。
4、治疗(1)、抗组织胺药:可酌情选用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液)等联合维生素B12、或复合维生素B、谷维素。
(2)、外用药:皮炎平,糠酸莫米松乳膏(3)、中成药:湿毒清片(诺鑫) 、皮肤病血毒丸、乌蛇止痒丸,金蝉止痒颗粒等。
第二部分:细菌感染一、疖1、定义:疖(疖子)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个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炎,导致皮肤上出现小脓肿。
疖子看起来像大号的青春痘,病变部位非常疼痛。
2、病发部位:疖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经常会发生在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等。
3、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
4、疖肿的过程:(1)、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型(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5、治疗(1).中药制剂局部治疗为主,如热敷,理疗,涂10%鱼石脂软膏。
面部疖肿应卧床休息,切忌挤压或挑刺疖肿,以免扩散至颅内。
(2). 局部外用抗生素药膏:百多邦、氧氟沙星凝胶,夫西地酸乳膏)等。
(3).肿胀范围较大或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给以全身抗生素治疗(第三代头孢抗菌素)——头孢克洛。
二、痈1、定义:痈是几个疖相互融合或数个邻近的毛囊或皮脂腺化脓感染所致的皮肤深层脓皮病,全身症状显著。
脓液和坏死组织从多个溃孔中排出。
好发于颈部等皮下组织致密部位。
2、发病过程:初起时,局部皮肤有一个红、肿、热、痛的炎性浸润的扁平硬块,颜色暗红,境界不清,逐渐向四周和深部组织发展。
约在1~2周内患处化脓、坏死、破溃,表面有多个溃孔,坏死的组织与脓液自溃孔排出。
严重时整个患部全坏死,表面皮肤完全脱落,形成一个深的巨大溃疡。
3、好发人群:此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和糖尿病患者。
4、预防(1)调整饮食。
平时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饮烈性酒,以防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致使肠胃积湿生热而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性。
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防止潮湿。
尤其是暑天,天气炎热,常因工作环境差,或工作繁忙而汗湿衣襟,加之更换内衣不勤,容易发生本病。
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更换内衣,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
(3)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毛囊炎、疖肿、湿疹等。
(4)防止搔抓。
无论是颈部、腋部、脐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都应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5、治疗(1).病人应卧床休息。
勿饮酒,不宜多食脂肪和糖类食物。
应注意病人有无糖尿病,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2).早期给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3).早期损害可外用纯鱼石脂。
当痈已溃破时,可外用抗生素药膏如百多邦,氧氟沙星凝胶等。
三、脓疱疮 (黄水疮)1、定义: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
2、治病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
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3、病因: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虫咬皮炎、湿疹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从而易招致致病菌侵入而发生本病。
4、症状表现:(1).自觉瘙痒;(2).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 (3).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5、治疗:(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