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解说词
仙境涌新潮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尾闾,这里既是旅游圣地桃花源的所在地,也是洞庭湖区有名的农业生产大县,县内生猪、粮食、油料先后进入全国百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举工业兴县、产业富民大旗,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2005年,全县GDP总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7元,年均增幅均在5%以上。
今年,桃源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全县已投入资金8832万元,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公里,启动农村客运站场建设8个,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5座,开通农村客运公交线路3条;完成小型水库除险整治28座、堤垸除险加固27处、排渍机埠维修14处,完成渠道硬化改造120公里、维修清淤5980公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理耕地面积448公顷;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0个;扩改乡镇敬老院15所,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五保户集中供养人数达到640人;实施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项目6个,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实施茶庵铺和浯溪河2个乡镇的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完成项目区的沟渠、机耕路、机埠等项建设,惠及9个行政村、9027人,受益面积18484亩;计划新建沼气池2300个,已新建1403口,占全年任务的%。
在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该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响亮地提出了“提升主导产业、建设生态家园”的口号。
为了寻求新的突破,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推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选择了水果、畜禽、楠竹和茶叶等在当地有影响、有特色和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作为主攻的重点。
车行桃源境内,满山遍野的桔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装点了县内的山川景色;九十月间,金黄色的桔果挂满枝头,惹人心醉。
桃源的柑桔生产虽起步较早、规模很大,但产业层次与生产效益一直无法得到提升。
为彻底改变这一面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龙头建设作为促进柑桔产业化建设的主攻重点,2001年成功引进了湖南金果果蔬食品公司在桃源的落户,开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并不断扶持桃花源果树联合会和各乡村的果树生产专业组织发展壮大,广大桔农在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都形成了发展合力;2005年,县内还新建了2套柑桔自动化处理设施,并统一了“仙源”、“马鬃岭”两个品牌与包装,今年,全县又新增了9套柑桔自动化处理设施,全县80%以上的商品果都可以经过打蜡、分级后包装上市。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品种改良
和规模扩张,全县柑桔以每年上万亩的速度发展,目前柑桔生产总面积达到万亩,优质品种覆盖率达80%以上,亩产由原来的不足1000公斤达到2000公斤以上。
畜禽是桃源传统的支柱产业,每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2000万羽以上,但一直以家庭散养为主,规模无法继续扩张,效益也无法显现。
早在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把扶持养殖大户和养殖龙头企业的发民作为提升畜禽产业的突破口。
从1991年起步的养猪大户李四喜,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养殖规模由最初的28头发展到目前的存栏经产母猪1600多头、年出栏规模3万头。
并注册组建了四喜养殖公司,公司固定资产350多万元,建有高标准猪舍640间、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并安装使用了电子监控设施和高位产床、温控设备等现代化生产管理设施。
年生产经营产值突破1000万元,创利税150万元左右。
在李四喜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达到500多户。
桃源县三尖农牧公司是1995年元月组建成立的一家股份制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发展,公司有了一定的实力,为带领广大农民一同致富, 2001年元月,公司将县内仅有的9个蛋鸡养殖户联合起来,组建成立了桃源县三江养殖合作社,公司利用自己信息、技术与饲料加工、鸡苗孵化等方面的优势,统一为社员提供鸡苗、配方饲料供
应和养殖技术指导等系列化服务。
当年,这9个蛋鸡养殖户对养殖品种进行了全面更新,对养殖技术进行了全面改进,养殖效益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增长,每只蛋鸡获得的纯利润高达元,比上年净增元。
加入合作社尝到的甜头,不仅坚定了社员发展蛋鸡养殖的信心,而且对周边地区的农户产生了较好地辐射和带动作用,2002年,全县加入合作社的蛋鸡规模养殖户发展到47个,养殖规模发展到18万只。
合作社规模扩充后,三尖公司安排专职人员从五个方面为会员提供服务。
一是统一育雏供鸡苗、二是统一技术规程、三是统一饲料加工与供应、四是防疫技术指导、五是产品销售服务。
在三尖公司的带动下,全县蛋鸡规模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养殖总量突破200万羽。
楠竹是桃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一直以销售原竹为主,农民每销售一根楠竹收入不过三四元钱,年,县委、县政府下力引进了桃花源跃宇竹业有限公司在桃源的落户,2003年又引资兴建了桃源县洞天竹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竹地板在加工龙头的带动下,农民每根楠竹销售收入达到10元左右,生产面积也由五年前的50万亩扩张到60万亩,并形成了年加工转化能力达300万根的初级加工群体。
桃源茶叶生产规模不大,但“桃源大叶茶”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和优良的品质为桃源茶叶产业开发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目前桃源大叶茶生产面积已达到
万亩,地域范围从太平铺一个乡扩展到以太平铺、茶庵铺为中心,杨溪桥、凌津滩为辐射带的15个乡镇,并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
县内拥有大小粗制、精制茶厂120多家,大型制茶机械700多台,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
以桃花源茶叶集团为主体、腾琼保健茶厂及古洞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茶厂为依托、桃花源大叶茶协会为纽带的桃源大叶茶加工业带动了桃源大叶茶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步伐,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态势。
以“桃源大叶”为原料的“桃花源”、“灵芽”、“古洞春”等品牌在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中“灵芽”、“古洞春”系列茶产品已取得省级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其特有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为保护桃源茶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2006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审定通过了桃源大叶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