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一、课程开发背景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1988年,位于常州市火车站东,历经几代人艰苦的努力,学校规模由小变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

融民族性、时代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剪纸,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剪纸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剪纸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剪纸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总目标了解中国剪、刻纸的历史和文化,初步掌握剪、刻纸的技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剪、刻纸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剪、刻纸"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1、使学生掌握剪、刻纸的相关知识。

2、掌握剪、刻纸的基本技法。

3、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剪、刻纸的悠久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提升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的综合能力。

4、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二)课程内容根据我们的总目标,剪、刻纸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剪、刻纸的基本技法的训练。

2、围绕剪、刻纸开展一系列活动:(1)收集有关剪、刻纸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剪、刻纸的历史发展以及等剪、刻纸艺术门类的背景资料的收集及研究。

(2)访问民间艺人,了解各地的剪、刻纸特色,搜集相关的民间传说,了解不同地方的剪、刻纸风格及特色艺的术考察。

(3)参观各种展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剪、刻纸、现代剪、刻纸及中外民间剪、刻纸艺术欣赏、评价,了解历代艺术大师及代表作的艺术欣赏、评价。

(4)对学生剪、刻纸作品进行展览。

三、课程实施(一)实施层次1、学科渗透。

每门学科根据剪、刻纸课程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剪、刻纸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2、开设专题讲座。

3、围绕剪、刻纸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

4、开设剪、刻纸课。

5、开展剪、刻纸兴趣小组活动。

(1)面向全体学生。

在各年级开展剪、刻纸教学。

(每周在兴趣课中开设一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节剪纸课,邀请专家和民间艺人进行讲座)(3)校级兴趣小组。

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周六周末艺校进行剪纸创作,研究剪纸艺术。

6、开展"剪、刻纸节"系列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

1、激发兴趣2、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3、简单的操作实践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单色剪纸:(1)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

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

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3)阴阳结合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4)剪影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通过开设剪、刻纸欣赏课,带领学生欣赏剪、刻纸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

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剪、刻纸指导过程中,我们采用"一看二画三剪刻四修改五设计六评"的六步一环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刻纸的能力:一看看范作。

学生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不易发现的特征和事物间的联系。

因此应指导学生比较同类事物的不同表达方法,了解一般的表现手法。

二画画范作。

学生在了解了一般表现方法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范作进行描绘,这样有利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剪、刻纸的表现方法。

三剪刻剪刻范作。

在画好范作的基础上,尝试对范作进行剪刻。

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及时矫正学生的用刀的方法。

四修改修改范作。

请学生对范作的剪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请大家讨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范作进行修改。

五设计设计作品。

在对范作的掌握的基础上,尝试对范作进行新的设计。

六评评作品。

评作品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剪、刻纸指导的延续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剪、刻纸的兴趣。

第三阶段:了解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古今剪、刻纸名家众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蔚县剪纸河北剪纸扬州剪纸山西剪纸江苏剪纸安徵剪纸湖南剪纸山东剪纸、、、它们风格各异。

在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各种各地剪、刻纸的代表作,让学生进行"三分钟代表作介绍",由学生自已来展示各地代表作品的风貌和品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各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为掌握各种的风格奠定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的临摹、剪刻,能够对某种地方剪、刻纸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

增强了他们对祖国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

(二)课程评价评价分两部分:其一是作品展览。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内容包括:(见表一)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剪纸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

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

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

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附:学生剪纸内容的选择原则:1、民族性:体现民族特色,发扬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适应发展趋势,利用现代美术资源。

3、趣味性: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寓教于乐。

4、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剪纸系列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总体要求见下表:年级段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低年级临摹和想像临摹为主高年级写生和创作民族民间风情为主一、指导思想二、组织措施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

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

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课程开发范围与目标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拓展系列;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三是以“传统老游戏”为主的体育健身系列;四是文学艺术系列。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①校本课程开发目标20xx年上半年,学校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老师至少完成一个《课程纲要》。

用半年的时间基本形成能满足20xx年下半年课程实施需要的一套校本课程体系。

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创新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较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

③学生个性发展目标学会选择;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科学习计划。

能比较恰当的评价自己和同伴。

四、开发策略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

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

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作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

“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限制: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在此基础上,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分阶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