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思考(最新)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总体面貌,应当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考察。
其构成不是精神现象的机械相加,不是文化发展的理论拼盘,而是呈现出严谨的构成逻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现实背景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路表现在以下方面。
公民素养是精神文明的逻辑前提
一方面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和具体目标。
重视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始终也只能是为了更好地捍卫公民的尊严,促进公民的发展,增进公民的幸福。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主体是党和政府,建设主体则是公民。
新时代,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公民具备如下素养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以坚守政治原则、捍卫思想立场、坚定价值立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立场素养;以公共利益、自主、理性与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理性素养;以语言素质、决断能力、自省能力与论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交往能力素养,以及以尊重、仁爱、包容与得体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礼仪素养。
伦理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涵
人类自身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的有机统一。
其中,道德存在是人最深层、最本质的存在,人类唯有在道德存在中才能找寻到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的价值基础。
这就决定了人类自身所独有的道德存在方式决定了伦理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
当下伦理道德建设应当从人们道德认知的基本规律入手,从道德心理的生发机制介入,从道德失范产生的现实根源出发,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共产党人的道德境界,也要注重最基本的、合乎律令的公民道德;既要注重伦理道德的一般性原则,也要将伦理道德具体化、领域化,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建设的有效性;既要坚持健康伦理风尚、伦理环境的构建,也要强调个人品德向更高层次的提升,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法治精神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诉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的规范和道德的教化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这必然需要确立
和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性存在,包含了人本的情怀、公平的原则、正义的诉求、协商的意愿、宽容的心境、平等的愿景、自由的境界、守法的意识和共享的旨归等精神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是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原则,而且作为小康社会的基础性价值规范融入精神文明的内容和体系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精神文明实现的观念保障,并内化为精神文明的新内涵之一。
小康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而社会主体在法治精神方面的情感寄托、价值认同、态度取向和自觉意识,乃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这是因为,培育公民法治精神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和形成法治教育新常态,促进公民真正尊法、守法、用法和护法,同时也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法律治理奠定良好的观念基础。
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的、重要的内容,这是不能动摇的。
在精神文明的框架中,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处于精神文明结构体系的顶层,具有崇高性的特质。
这种崇高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建设中起到统领作用,其发展、变化、性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