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思政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问题
思政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问题
◆虽然“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对于现在 和未来仍然有支撑力,但历史经验毕竟 只能解释过去,至于 现在、未来为什么 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缺少 理论上的充分解释力。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和建设已 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学 科建设的理论成果,特别马克思主义理 论一级学科的增设,党和政府在人力和 物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 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提升思想政治教 育科学性提供了现实基础、搭建了良好 的发展平台。
一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1.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科学思潮和反科学思 潮的双重挑战
(1)科学化思潮的后果:不能被科学化的(主 要是工具的数学化)都是非科学的,而科学是 衡量一切事物价值与否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和中
医都被判为非科学);
(2)反科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解构: 否定规律性,以碎片化的虚无主义和“怎么都 行”的相对主义为特征,解构一切确定性的理 想和信念。(边缘、另类、恶搞、游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 与意识形态性问题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一一 为什目么要标提定这位个问题
二二 怎科样理研解发“展科规学性划”
三三 怎样人理才解“培意养识计形态划性”
四 四
五 五
学术交流 如何理解二者关系
内部管理 几个相关问题
(3)实施方法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 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二是思想政治教 育实践工作方法。问题在于:
通过理论建构范式创造的理论成果的理论性、学 理性较强,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 况、新问题反映不是十分及时、充分,影响了理 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应用。
通过经验总结范式创造的研究成果操作性、即时 应用性强,但理论提升层次、抽象概括程度普遍 不是太高,因而,影响了这些经验的普遍推广和 价值升值。
(c)课程 源自拉丁文(curriculum),有“跑马道”之意。
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它与课程计划、教学 大纲、教科书等要素联系在一起。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科学是理论体系,是求真的理论体系,按照求 真的必然性程度分为:
科学—演绎科学(逻辑学与数学)—经验自然科 学(物理学、化学等)—哲学(物理哲学、数 学哲学、化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经济学、社 会学等)—人文科学(伦理学、美学等)。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其一,概念范畴各说一套、理论阐述缺乏论据、 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不足(甚至混乱)、将学科 基本理论与学科的理论基础相混淆等;
其二,由于大量引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经 过本学科理论和范畴的严格整合,存在着消化 不良、理解有误、运用不当、含糊不清等。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3)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科学性何以可能?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是提升思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性的主要体现 (1)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取向是正确的。但一 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转化为党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在实践中被贯彻和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直接影响 到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规范 性这个微观角度来看 历经20余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领域正在逐步实现从经验化向科学化、 从零散性向系统性的转化,在这种转化 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 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规范性 而言,既有成果尚存较大问题。 表现如下: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基本理论的科学性
首先是彻底性。 真正揭示了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 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整体性背景下,充分吸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 理论及其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当代中 国国情而创新形成的理论体系,能够对当代社 会现象引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给出符合历 史规律的令人信服的说明。
■ 学科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需要自己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大学讲席
■课程是按照社会需要依据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 教学程序(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科学性 是指“科学”的属性。 科学有很多属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科学的属性,但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总是离不开如 下一些基本属性,即客观性、求真性 (规律性)、体系性(系统性)、可预 见性、可检验性等。
这些方法表明,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 法,应该是面对新的情况,根据时代特点,在 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法创新。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只要我们依照科学的思想、运用科学的 方法,以科学的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可以实现提 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诉求。
三
怎样理解意识形态性?
三、怎样理解意识形态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回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史,革命导师创 立的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方法, 其科学性对我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比如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方法,列宁的“灌输” 方法,从毛泽东的思想斗争和实事求是的方法, 邓小平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防止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的方法等,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特别是思想政 治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老一辈学者在思 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也的确做了大量难能可贵的 系统化工作,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一直出于不确定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教学内容也处在大调整的变化阶段,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虽然实现了系统化,但其系统化的层 次和水平都极为初步。
(2)教育诉求:辅助成才教育,达至成“人” 教育的目的。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因素
(1)学科形成的时间短。 (2)学科内容的特殊性。 (3)学科构架不完善。 (4)从业人员的学科专业性不鲜明。
二 怎样理解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1. 科学、科学性和科学化 (1)科学、学科和课程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a.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毛泽东晚年思想的捍卫者——老左派思潮 c.新左派新在哪里——新左派思潮 d.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e.自由是个新道统——自由主义思潮 f.压弯的树枝——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潮) g.民粹主义急流涌动——民粹主义思潮 h.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新儒家思潮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3)科学化
科学化就是要使之达到“科学的”状态。
“使之”的“之”是一个指示代词,包含着诸 多内涵,除了指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 和结论要达到科学的状态之外,还包括科学研 究的社会环境、研究者的态度及其精神等都要 达到科学的状态,惟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科 学化”。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其次是系统性。 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总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 概念构建若干原理,围绕若干原理而建构具有 一定说明力和解释力的理论系统。思想政治教 育的要素曾有“二要素”、“三要素”和“五 要素”等不同要素的说法,这种分歧表明,思 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在科学性上还有待提升。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 “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讲“科学性”
(1)从科学的系统性这个宏观层面来说,一个 学科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化水平往往标志这个学 科的成熟程度或科学化的程度。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始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的 60多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丰富而且生动的思 想政治教育经验和理论,但其理论系统性距离 现代学科的要求则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合国 情而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在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其有效性已经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所证明,已经为历史所检验。
◆这里有一个理论问题: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用1840年以来的历史它只能说明了“过 去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 产党”;历史是经验解释,不能不有理 论解释。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3)“终结”与“淡化”的意识形态本质诉求
从几个专业刊物名称看学界倾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 去政治性,由“泛意识形态化”到“去意识形态
化”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3.教学方法和诉求的特殊性因素
(1)研究方法: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 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必然要为社会主义代替的特殊的历史 规律,这种揭示历史规律的学说具有无可置疑 的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其次,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 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经验 和实证基础。
所以,“科学”应该含有知识体系、研究 活动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的内涵。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科学是人们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 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体 系化知识……科学不仅仅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 更在于探索真理的活动……科学也是一种社会 职业和社会建制。
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 的——思想可以产生思想,知识在进化中可以 被废弃、修正和更新。作为研究过程和社会建 制的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自然研究 为主的智力探索过程之活动和以职业的形式出 现的社会建制之活动。” (李醒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