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掌握六种心理效应
一、名字效应。
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个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
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
如果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
”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
就像今年开学初,我重新回到新初一担任班主任工作,有几个特别淘气的学生,第一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首先用心记住了他们几个的名字,在他们调皮犯错误时,我就点名警告或是提问他们,他们都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心里可能在想,老师这么快就记住我们的名字了,我们得小心点儿了,不能太淘了,从我叫上他们的名字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很多的收敛。
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不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同时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不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
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不可能产生异性效应。
如果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犹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向往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丽而珍贵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症”。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对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三、亲密有间效应。
亲密有间效应是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在感情上应该保持亲密的态度,在空间位置关系上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
如果“亲密无间”,一点“缝隙”都没有,反而不利于师生间的“感情保温”。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人们在一起生活太密切,彼此间太亲近,看得太
仔细、太露骨,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瓣一瓣地摘掉那些用诗意簇拥着个性所组成的花环上所有的花朵。
”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保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有利于建立老师的威信。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学会利用“亲密有间效应”,与学生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
既不能离学生太远,太远了难以取得心灵的沟通,也不能离学生太近,太近了会产生“角色混淆”。
四、角色期待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一定的角色,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并由此参与社会生活。
“角色期待”是每一个角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确定的行为模式,亦即社会、团体、他人对这一角色如何待人处事所形成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学生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是:期望老师尊重、理解自己,关心爱护自己;期望老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期望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期望老师能帮助自己进步,给自己指点迷津;期望老师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社会对班主任的角色期待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儿童智能的开拓者、思想品德的陶冶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校园生活的管理者、人生旅途的引导者、人格修养的示范者等。
作为一名班主任,心要诚,情要浓,眼要明,脑要灵,腿要勤,手要能,观念要新,方法要活。
五、评价增益效应。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给予满怀期望的、热情鼓励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明是非、懂美丑、知荣辱,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上进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恰当的评价,还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评价增益效应”。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般分为两种: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肯定性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否定性评价能激起学生的愧疚感、自责感。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喜欢表扬鼓励,容易接受肯定性评价。
因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使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苗头及时得到强化,让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六、良药爽口效应。
良药爽口效应也叫“忠言悦耳效应”,这是从一句名言得来的社会心理现象。
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现在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有办法使苦口的良药不再苦口——在药丸外面裹上一层糖衣,就变得甘甜可口了。
同样,那些劝人思过从善的忠言,特别是那些“触及灵魂”的批评话,也可以说得适人、适情、适度,调动听者的兴趣,也会变得顺耳、悦耳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叫人笑,不会说话叫人跳。
做思想教育工作的人,要想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讲究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入耳中听。
我们班主任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新
理念:良药爽口更利于病,忠言悦耳更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