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01.徐达(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

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

朱元璋誉之为“万里长城”。

朱元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02.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

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本位列第三次于徐达。

李善长有罪进位第二。

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谥号忠武。

03.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

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

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

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

拜右相国。

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

四年致仕。

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1364年封为宣国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

04.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

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谥号武靖。

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

05.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洪武28年,赐死爵除。

明太祖共进行8次北伐,其中冯胜参与其中3次。

06.邓愈(1337~1377) ,明朝开国名将。

字伯颜,汉族,虹(今安徽泗县)人。

明攻河南之战中以南路军统帅大败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明灭夏之战中筹运粮秣军马,以主帅之职与沐英平定吐蕃反抗势力。

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年仅41岁。

封卫国公,追封宁河王。

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谥号武顺。

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镇守襄阳等处。

30岁任御史大夫。

07.汤和(1326~1395),明朝开国元勋,字鼎臣,濠州钟离人。

官封左都督,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迫降方国珍,俘陈友定,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使伯颜帖木儿乞降,战功卓著,是为一代名将。

谥号襄武。

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汤和成为明初政坛少有的“不倒翁”。

08.唐胜宗(1335~1390),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将领。

“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随27岁的同乡朱元璋等24人离开濠州,成为起义军骨干,往南到定远一带发展势力。

“从渡江,积功为中翼元帅。

克宁国,平南昌,略定江西诸郡,大战鄱阳湖,攻杀陈友谅,擢骠骑卫指挥同知。

”被朱元璋视为心腹,倍加重用。

唐胜宗“封延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09.陆仲亨(1336~1390),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吉安侯。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起义军。

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斗。

洪武元年(1368年),率军同廖永忠平定广东。

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封为吉安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

10.周德兴(?~1392),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

明太祖朱元璋同乡。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从朱元璋起兵,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

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江夏侯。

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领赵庸、左君弼出师南宁,讨伐湖南、广西少数民族。

洪武二十年(1387年),经略福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乱宫廷坐死。

11.华云龙(1332~1374),定远(今安徽滁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淮安侯。

元末时聚众起兵,后率众归附朱元璋,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随徐达北伐北元,次年因功升任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

洪武三年(1370年)冬,被封为淮安侯。

洪武四年(1371年),于云州边境大破元军。

洪武七年(1374年),被召南还,死于途中。

12.顾时(1334~1379),字时举,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顾时投靠明太祖,成为起义军的一员,累积战功升任元帅。

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的战争。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随徐达北伐元朝。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济宁侯。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随傅友德征伐明夏。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随李文忠征伐北元,以疲惫之军战胜北元军队,大振军威。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镇守北平。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去世,追封滕国公,谥襄靖。

13.耿炳文(1334~1403),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耿炳文屡败张士诚军,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下汴梁、攻占大同,攻克晋冀、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后来曾为建文帝率兵抵抗朱棣。

永乐二年(1404年),耿炳文被人弹劾服饰逾制自杀(一说耿炳文已战死真定),三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皆受牵连被杀。

14.陈德(1330~1378),字至善,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杞国公。

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率军支援长兴,随常遇春大败李伯升。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参加鄱阳湖水战,此后随徐达北伐。

洪武三年(1370年),封临江侯。

洪武四年(1371年),随傅友德南征明夏。

洪武五年(1372年),随冯胜北伐。

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凤阳去世,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称其征西时犯错被斥责,于是和胡惟庸勾结。

15.郭兴(1330~1383),一名子兴,濠(今安徽省凤阳县孤庄村)人。

为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

其冬,封功臣,兴以不守纪律,止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郭兴女弟为宁妃,弟英武定侯。

谥号宣武。

16.王志(1335~1386),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许国公。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王志率领乡兵在濠州投靠朱元璋,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元朝的战争。

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六安侯。

洪武十九年(1386年)去世。

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案事发后,王志也被列为胡惟庸党朋,但因时已死遂不追究。

17.郑遇春(?~1390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荥阳侯。

先锋郑遇霖之弟,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总管。

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后参与平定陈友谅。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傅友德平定云南。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

其和六安侯王志是儿女亲家,同时其加禄、改禄都和王志一起。

18.费聚(1326~1393),字子英(士英),五河(今安徽五河费府)人,明朝前期军事将领,封平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铁券。

洪武二十三年返朝。

后因李善长事而被连坐致死,爵位被除。

子超征方国珍没于阵,璿以人材举官江西参政,孙宏从征云南积功为右卫指挥使坐奏对不实。

《明史本传》。

五年后(1398年),朱元璋亲自为其平凡昭雪,并赐:“费氏聚公忠烈千秋”匾额一块。

19.吴良(1324~1381),定远(今属安徽)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

吴良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

明洪武三年(1370),吴良受封为江阴侯。

之后,他又率军赴广西平蛮。

洪武十四年(1381)病死青州,终年58岁。

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追封江国公,谥号襄列,赐葬钟山之阴。

吴祯次子吴忠,承袭父亲“海国公”爵位特权,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

20.吴祯(1328~1379),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

江国公吴良之弟。

吴祯早年随明太祖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天兴翼副元帅、英武卫亲军指挥使。

他先后参与明朝平定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的战争。

明朝建国后被封为靖海侯。

后又督理海运,担任剿倭总兵官。

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病逝,追封海国公,谥号襄毅。

后被追认为胡党,除爵。

21.赵庸(生卒年不详),明初功臣,南雄侯-赵庸,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初军事人物。

赵仲中弟。

其早年和兄赵仲中镇守水寨屯兵巢湖,后归顺朱元璋。

后升为参知政事,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进攻康郎山,后占领武昌、庐州、安丰、淮东、海安、泰州,升任中书左丞,进攻山东。

洪武元年兼任太子副詹事,后随大军攻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

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

后与李文忠攻庆阳、应昌。

功劳本最大,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不得封公,则为南雄侯。

此后,平定福建、广东叛乱,斩首八千余人。

洪武二十年,与燕王朱棣出古北口,招降乃儿不花。

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

22.廖永忠(1323~1375),巢县(今安徽巢湖)人,楚国公廖永安之弟,明朝开国将领,爵至德庆侯,后因逾制被明太祖赐死,明安宗追封庆国公。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取得夔州之战胜利,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

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并在《平蜀文》书“傅一廖二”之语,盛赞廖永忠功勋。

23.俞通源(?~1389),字百川,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军事将领,俞通海弟。

南安侯。

其早年跟从徐达进攻中原,后与副将军冯胜会师太原,后渡黄河,攻破鹿台、凤翔、巩昌、泾州,并守卫开城。

后张良臣叛变,其与傅友德等人一同围城。

后与大军攻破庆阳、定西、兴元等。

洪武三年封南安侯。

后跟随廖永忠进攻四川、跟随徐达出战漠北、平定甘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