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总结

心理学总结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的基本特征;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般吧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方面。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心理学,科学的解释心理学现象,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为不同领域的实际生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方面,1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2人格特征。

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2.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

效度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4.临床法,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规则。

(为了更好的贯彻客观性原则,在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设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手机资料时要如实地记录被试者的外部刺激、机体反应、行为表现及口头报告,不能用推断、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第三,全面分析所获得的全部资料,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

)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组织性上。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揭示、预测和控制。

1描述心理现象,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就运用实验等研究方法,通过质化分析和量化统计,指出各种心理现象的不同表征。

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在精确的描述心理现象的基础上,要深入分析影响心理活动的诸多因素。

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基于对心理现象规律的认识,人们就可以预测心理活动的发生,展望心理发展的前景。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4个层次1基础研究2心理现象研究3心理对象研究4活动领域层次心理学的历史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一、时代背景: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理性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尔“天赋观念”;洛克“心灵如白蜡板,没有任何痕迹”。

2.生物学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种类间的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所致,同一种类内的个体差异则主要是因适应环境所致。

3.生理学的影响。

缪勒,首倡神经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霍兹,倡导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及无意识推理。

费希纳,首创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传话为心理经验的过程。

二、冯特的贡献:他开创了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他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他的弟子: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史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所见的心理学》。

4完形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格式塔。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纲要》.6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来访者中心治疗,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使来访者实现自己,维持自己,提高自己。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当代心理学的特点: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的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时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的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

(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关键、情操和品质。

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

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之一。

系统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专业能力、信息资料的加工利用能力、创新能力。

5专业的技能。

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包括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人体的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脊髓参与简单的反射活动,一般情况,受大脑的支配与调节。

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脑神经一共是12对。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通常将生长和发育分为4个时期。

胎儿期,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成人期,老年期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只具有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而不具有反射能力。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它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个是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广义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它包括动物心理的发生于发展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一、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萌芽阶段。

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

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时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重的作用。

劳动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二、个体心理的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分为10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6.7岁)4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11.12岁)5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17.18岁)7青年中期(19-25岁)8成年期(25-45岁)9中年期(45-65岁)10老年期(65岁以后)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以及差异性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包括遗传,教育,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扩展简答: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因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4个,相互之间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片面强调一个事错误的。

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

三、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多元化的,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性条件;2.拷贝世界:从性质上看,既有有助于人格全面发展的,也有毒害人民的心灵的。

拷贝世界透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而当大众传播的影响集中而有力时,则既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