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病句有哪几种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
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⒈读。
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⒉划。
用铅笔在病句上划出需要修改有部位,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⒊改。
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
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
补上句子残缺成份,使句子完整。
替换有关词语,使用词怡当。
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⒋对。
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
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
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怎样修改病句
⒈词义混淆。
因对词义概念理解模糊而选用词不当的语病。
如:爱迪生发现了电灯。
把“发现”和“发明”两词混淆。
⒉词类误用。
因分不清词类而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
如:今天气候晴朗。
把“气候”与“天气”混淆了。
⒊成份残缺。
句子缺少不应该省略的主要成份。
(主、谓、宾),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的语病。
如在老师的教育下,进步得很快。
(缺少主谓)雄伟美丽的天安门城楼。
(少谓语)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下课十分钟不做作业。
(少宾语)
⒋搭配不当。
因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之间互相不能搭配而造成的病句。
如:我的家乡是宁波人。
缩句变成“家乡是人”(主谓搭配不当)我们在同坡上种满了果园。
(动宾搭配不当)我们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
(连带成份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⒌重复累赘。
过多地动用修饰词语反而显得多余,豪迈了病句。
如:在班队会上,张军首先第一个发言。
“首先”与“第一”重复了。
⒍词序颠倒。
因词语排列次序颠倒而造成病句如: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厚厚的考卷。
考卷没有厚薄之分,显然是把一叠与厚厚的词序颠倒了。
修改病句的关键是找出病因,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小学生常见的句子毛病主要有几种情况:
1、重复啰嗦。
如:我第一个首先发言。
2、词语搭配不当。
如: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3、词序混乱。
如:两辆新旧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4、前后矛盾。
如: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5、句子不完整。
如: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6、不合事理。
如: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
7、概念不清。
如:校园里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
修改病句要掌握一个原则:既要改通,又要尽量不改变原意。
一般说来,修大致有六种方法。
1、删。
即繁就简法
“删”就是指给意思重复或成分多余的病句消肿,从而使句子简洁明了的方法。
重复,多半是用了相同意思的词语造成的。
句子中所用的词语重复了,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啰嗦,好比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修改时,对重复的部分择一就行了。
如上面的例句:我第一个首先发言。
句中的“第一个”和“首先”重复,可删掉其中一个。
改为“我第一个发言。
”或“我首先发言。
”
再如: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例句中的“不禁”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禁不住,因此它和“忍不住”放在一个句子中就显得意思重复了。
这个句子可改为:我不禁笑出声来。
或: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2、换。
换词搭配法
换词搭配法,就是指给词语搭配不当的病句换个词语,从而使句子写通顺的方法。
某些词语在意义上是不能
相互搭配的,或者搭配起来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如果搭配了就会造成病句。
经常出现的病句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修改时,一般只要换一处词语就可以了。
具体换哪一处应根据内容而定。
如: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句中“树立”和“计划”搭配不当,根据句子意思,应保留“计划”,就应将“树立”换成“制定”.句子改成:开学,我们制定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再如:在联欢会上,李丽演唱了动听的歌声。
这个例句,“演唱”和“歌声”不能搭配。
演唱的只是歌曲,而歌声是指歌的声音,就好比鸟声、机器声一样。
这是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时,把“歌声”换成“歌曲”等就可以了。
3、调。
即调整词序法
调整词序法,就是指给词序混乱的病句理顺词序,从而使句子变通顺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的词序是固定的。
词序一变,句子的意思就发生变化,甚至造成语病。
因此,给词语安排次序,一定要符合平时的语言习惯,不能随意颠倒。
如:两辆新旧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句中“两辆新旧电动车”是指四辆电动车,“两辆”和“新旧”顺序颠倒了,应是“新旧两辆”。
所以句子调整为“新旧两辆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再如:小鸟动听的歌声被他陶醉了。
读这个句子,我们感到意思不清。
如果是“歌声”做主语,说歌声被他陶醉了显然不通。
那么,“陶醉”的应该是谁?从句意分析看,应该是“他”。
什么东西使他陶醉了呢?当然就是“小鸟动听的歌声”了。
因此,全句改为:他被小鸟动听的歌声陶醉了。
4、补。
即补充成分法
补充成分法,就是指给不完整的病句补充需要的成分,从而使句子写完整的方法。
不完整的病句,主要是缺少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和宾语。
具体到底缺少什么成分需要仔细分析。
通常情况下,主语位置居前,谓语居中,宾语居后(无宾语,则谓语居后)。
由于句子不仅是主干成分构成,还有一定的附加成分,所以先要找出主干成分,再做到缺啥补啥。
如: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按照补充成分法的要求,要改不完整的病句先要找出主干成分,然后再看究竟少了什么成分,并补上合适的。
通过分析,句中缺少主语,谁“受教育”,没有交代清楚。
所以在“很受教育“前补上主语“我(我们)”。
句子改为: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很受教育。
如:我们为今年国庆准备。
这个例句有主语和谓语,而“准备”是动词充当谓语成分,“准备”什么呢?没有交代清楚,句子缺少宾语成分,可补“精彩节目”等。
另外
前后矛盾的病句,也可用删的办法或换的办法。
这类句子首先要解开矛盾,就是找出一句话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前后意思统一的方法。
一句话的前言后语要一致,要和事实相符。
否则,就会出现前后矛盾,与事实不符的语病。
如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句子前面说是“今天上午”,后面又说是“一天”,这样前后矛盾。
应该删掉“上午”,或将“一天”改为“半天”。
句子改为:我今天看了一天的书。
或我今天上午看了半天的书
如:全班同学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张军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做作业。
这个句子前半句讲明是“全班同学”都去,但后半句又说“张军”留在教室里。
一前一后,显然产生了矛盾。
也许,写这句话的人是为了有意识地强调突出“张军”未去,但不管怎样,句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着的。
如果确实为了强调的话,我们不妨这样改正:全班其他同学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张军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做作业。
不符合事理的病句也可采用不同方法修改。
不符合事理也称逻辑混乱,它是由于对事物本身认识不够造成的。
修改此类病句时,首先要全面了解事物并掌握其本质,也就是我们方法中所讲的重新认识,然后把句子叙述清楚。
如: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茄子、苹果等各种蔬菜。
句中强调列举的是各种蔬菜。
什么是蔬菜?西瓜和苹果?这两样东西事实上是属于水果类,放在蔬菜类就不合事理了。
修改时,可以去掉两样东西,也可以保留(根据需要而定)。
采用后一种修改方式的句子为:地里种着西红柿、扁豆、黄瓜、茄子、西瓜、苹果等各种瓜果蔬菜。
如: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
句中既然“月圆如镜”就不会看到“繁星满天”,事实上是月明星稀,所以句子可以删掉“月明星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