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旧篇北京城80年代的印象

怀旧篇北京城80年代的印象

怀旧篇:北京城80年代的印象(图)
年代是符号,年代是经历,年代是记忆,年代是轨迹……
农民进城卖菜,进城打工;电视、冰箱、洗衣机被搬进低矮的大杂院;青年男女可以手拉手跳起集体舞,可以烫头染发;气功风靡一时,迷倒大批信众;老胡同在“拆”字中渐渐消失……这些三十多年前的场景,是北京城的一段记忆,当这些画面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凡是经历过的人一定会感到熟悉、情切,仿佛回到30多年前。

每一张照片都是年代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

温故知新,看罢这些照片,黑白之间的这份真实已然成为了遗存,我们有理由在心中包裹好,留存好。

现今胶片已退役,数码相机遭遇手机拍摄的挑战。

“90后”,“00后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照片,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该有标准答案。

1980年代初,改革的萌动,开放的探路,改变着北京的面貌。

农民进城;电视、冰箱被搬进大杂院;青年男女可以拉手跳舞;风靡一时的气功迷倒大批信众…这些是北京的记忆。

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那变化的10年。

封面:1985年北海公园,几个小孩每人一根3分钱的红果冰棍吃得正香,没钱买的小朋友给馋的够呛。

1989年,北京,穿健美裤的模特。

1984年地坛公园,气功风靡全国。

1988年,前门大街,卖糖葫芦的小贩。

1987年,地坛公园教迪斯科舞。

1981年北京西四街头。

画面中的警察是西四交通支队交警,他每天在此路口护送小学生过马路。

每当送过一拨小学生后,被护送的学生就会向警察叔叔敬礼表示感谢。

1983年平安里石油商店,市民排队买煤油。

80年代北京人家中还没有多少人家是用煤气灶,许多家中用煤油炉做饭。

石油商店门前排队买煤油就成了一道景观。

1983年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运动会。

“每一张照片都是年代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

”摄影师张兆增说,每每看到这些照片,都会在现实与记忆中穿越。

1985年北京西四家具店。

七、八十年代,中国家庭时尚三大件,大衣柜是其中之一。

1987年地坛公园。

跳舞当时被认为不雅,公园管理人员骑车到处阻止舞者。

1987年街头的情侣。

1989年,隆福寺街107号书店。

1988年和平里农贸市场外的钩子秤。

1988年前门大栅栏商业街。

1988年西单大街路边兜售狐狸皮制品。

1988年西四庆丰包子店。

1988年新街口外大街,周日出行的一家人。

1989年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现此地已是商业区。

1989年安定门立交桥下的遛鸟人。

1989年大钟寺市场卖新式“拉洋片观景器”。

1989年,和平里大街,马车与公交车并行。

1989年和平门附近某学校门口的家长、孩子和保安。

1989年琉璃厂大街,路边等活儿。

1989年黄寺大街书摊。

1989年六部口大街,家里买了电冰箱。

1989年美术馆后街。

1989年前门地区胡同内孩子。

1990年鼓楼地区胡同内,亚运会期间胡同警卫。

来源:腾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