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 沉淀与上浮
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 沉淀与上浮
稳定,而且不必要求
在正压下工作。
• 但需要由空气压缩机 供给空气,为了保证
水泵吸水 管
良好的溶气效果,溶
气罐的容积也比较大,进水源自一般需采用较复杂的水
泵
池
填充式溶气罐。
水泵压水 管
溶 气 罐
溶气水 去浮选
溶气罐:
• 溶气罐(air receiver)的作用是在 一定的压力(一般0.2–0.6MPa)下, 保证空气能充分地溶于废水中,并 使水、气良好混合。
• 混合时间一般为1–3min,混合时间 与进气方式有关,即泵前进气混合 时间可短些,泵后进气混合时间要 长些。
溶气罐形式
(a)纵隔板式;(b)花板式;(c)横隔板式; (d)填充式;(e)涡轮式
减压阀:
• 减压阀的作用是保持溶气罐出口处 的压力恒定,从而可以控制出罐后 气泡的粒径和数量。
• 也可用低压溶气释放器来代替减压 阀,溶气水流经释放器时,由于形 成强烈的搅动和涡流,便产生微细 气泡。
水射器
• 但水泵必须采用自 吸式进水,而且要 保持1 m以上的水头。
• 最大吸气量不能大 于水泵吸水量的10 %,否则,水泵工 作不稳定,会产生 气蚀现象。
水泵吸水 管
进 水 池
空气
水 泵
水泵压水 管
溶 气 罐
溶气水 去浮选
• 泵后进气:一般是在 压水管上通入压缩空 气。
空气压缩 机
• 这种方法使水泵工作
(4-61) (4-62)
3 气浮工艺的形式
(1)布气气浮 利用机械剪切力,将混合于水的空气粉碎成小气泡。
按粉碎气泡方式的不同,分为: 1. 水泵吸水管吸气气浮; 2. 射流气浮; 3. 扩散板曝气气浮;(压缩空气) 4. 叶轮气浮。
(2)溶气气浮
原理:使空气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溶解于水并到达过饱和状态,再减至常压释放, 空气便以微小气泡的形式逸出。 a 容气真空气浮 常压空气溶于水,负压析出。
溶气法
• 定义:溶气法是使空气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溶解于 水中,并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再突然使废水减到 常压,这时溶解于水中的空气便以微小气泡的形式 从水中逸出,以进行浮选过程的方法。
• 分类:根据气泡在水中析出时的所处压力的不同, 溶气浮选又可分为:加压溶气浮选和溶气真空浮选 两种类型。
• 加压溶气法需要有空气压缩机、溶气罐、减压阀或 溶气释放器、水泵。
2.悬浮物与气泡附着
悬浮物与气泡附着有三冲基本形式:气泡在颗粒表面析 出,气泡与颗粒吸附以及聚体中裹夹气泡。
气泡能否与悬浮颗粒发生有效附着主要取决于颗粒的表 面性质。如果颗粒易被水润湿,则称该颗粒为亲水性的, 如颗粒不易被水润湿,则是疏水性的。颗粒的润湿性程度 常用气液固三相间互相接触时所形成的接触角的大小来解 释。
• 按空气与水混合的位置有分为泵前进气与泵后进气 两种。
• 泵前进气:这是由
水泵压水管中引出 水射器
一支管,在支管上
按装水力喷射器,
由于水喷射时产生
负压,将空气吸入, 水泵吸水 管
与废水混合后,经
吸水管、水泵送入
溶气罐。
进
水
池
空气
水 泵
水泵压水 管
溶 气 罐
溶气水 去浮选
• 特点:
• 比较简便,水气混 合均匀,
布气气浮法
• 布气浮选是利用机械剪切力,将混 合于水中的空气粉碎成细小的气泡, 以进行浮选的方法。
• 按粉碎气泡方法的不同,布气气浮 又分为水泵水管吸气浮选、射流浮 选、扩散曝气浮选以及叶轮气浮等 四种。
特点:整个气浮池在负压下操作,空气溶解容易,动力设备和电能消耗少。 缺点:所有设备均要密封在气浮池内,构造复杂,生产中使用不多。 b 加压溶气气浮 其气浮工艺有三种形式: 1. 全溶气法:电耗高,但气浮池溶剂小。 2. 部分溶气法:省电,溶气罐小。但若溶解空气多,需加大压力 3. 回流加压溶气法:适用于SS高的原水,但气浮池容积大。 组成:气饱和设备、空气释放器、气浮池
(2)气浮分类
1. 电解气浮法:有竖流式和平流式装置。 2. 散气气浮法:扩散板曝气气浮:压缩空气通过扩散装置以微小气泡形式进入水中。 简单易行,但容易堵塞,气浮效果不高。 3. 叶轮气浮法: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污染物浓度高的废水。 4. 溶气气浮法:根据气泡析出时所处的压力不同分为:溶气真空气浮和加压溶气气 浮。 5. 生化气气浮法:生物产气,化学产气等。
第四章
沉淀与上浮
一、气浮
1 基本原理
(1)概念 将水、污染物质和气泡这样一个多相体系中含有的疏水性污染粒子,或者附有
表面活性物的亲水性污染粒子,有选择地从废水中吸附到气泡上,以泡沫形式从水 中分离去除的一种操作过程,是一种固-液和液-液分离的方法。
具体过程:通入空气→产生微细气泡→SS附着在气泡上→上浮 应用:自然沉淀或上浮难于去除的悬浮物,以及比重接近1的固体颗粒
在静止状态下,当气、液、固三相接触时,在气液界面 张力线和固液界面张力线之间的夹角(对着液相的)称为平
衡接触角,用θ表示。θ<90°者为亲水性物质,θ>90°者
为疏水性物质.这可从图4-25中物质与水接触面积的大小 清楚地看出。
不论物质的润湿性如何,在三相接触点 上,三个界面张力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即
(4-59)
当气泡与颗粒共存于水中时,在其附着 前,单位界面面积上的界面能之和为
Wl=σLs+σLG (4-60)
附着后,单位附着面积上的界面能相应 减小为
图4-25 不同悬浮颗粒与水的 浸润情况
W2=σGS,
其界面能降低的数值为
ΔW=Wl-W2=σLS+σLG-σGS
将式(4-60)代入,整理得
ΔW=σLG(1-cosθ)
竖流式气浮池
叶轮气浮设备构造示意图
返回目录
2 气浮的理论基础
(1)水中颗粒与气泡粘附的条件 1. 水、气、固三相混合体系中,因不同介质表面因受力不均衡而存在界面张力,气 泡与颗粒或絮体一旦接触,由于界面张力存在会产生表面吸附作用。 2. 润湿周边:三相间的吸附界面构成的交界线。与润湿接触角有关系。(见下页图) 3. 亲水吸附与疏水吸附: (2)泡沫的稳定性 不稳定的后果:气泡浮到水面后,水分很快蒸发,泡沫计易破灭,会使已经浮到水 面的污染物又脱落回到水中。 方法:投加起泡剂(表面活性物质)达到易起气泡的稳定的目的。 (3)改变疏水性能 向水中投加浮选剂,可以使颗粒由亲水性物质变为疏水性。 (4)结合方式(气浮中气泡对絮体和颗粒单体的结合方式) 分为:气泡顶托;气泡裹携;气泡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