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到“三个正确对待”提升思想境界

做到“三个正确对待”提升思想境界

做到“三个正确对待”提升思想境界从政者要有良好的心态,于自修处求自强,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进退留转、升迁奖惩。

关键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

第一,要正确对待组织。

在对待组织安排问题上。

一要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

任何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成长,都是党组织在不同时期培养、教育、选拔、使用的结果,我们政治上所有的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党给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多想常想自己对党组织、对这个地方、对人民群众做了些什么,贡献了些什么,少想不想党组织和这个地方这个单位还欠自己什么。

有一句政治格言讲得好:只有对不起组织的个人,没有对不起个人的组织。

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千部都要对党组织始终怀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心勤奋工作,用感恩的心报答组织的教育和培养,用感恩的心报答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要以理解之心对待组织。

党组织是怎样酝酿人事方案的,这是不少干部经常关心和议论的一个话题。

党委人事方案的形成除了必须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实施外,有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必须面对和处理好的。

一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每个干部所在岗位和单位都是一个局部。

党委在选人用人时必然要关注每个局部,分析每个局部,评估每个干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最终要把局部综合起来,从全局来统筹、比较、遴选、摆放干部,因此就常常会出现某一个干部从局部选择看很可能安排,但在全局范围综合平衡中又被放了下来。

这就是全局统筹与局部选择的不同结果。

从全局看,够条件的人选就更多了,必须好中选优,强中选最。

二是干部个性和岗位要求的关系。

也就是人岗相宜、人岗相适的问题,是把干部的个人所长和岗位的特性所需结合起来,做到甩人所长。

每个干部都是有个性有特点的,每个岗位也是有它特定要求的,不是任何一个干部都适合任何一个岗位,干部有差异性,岗位也有差异性,哪个干部用到哪个岗位,不仅要考虑干部的综合素质优秀不优秀,还要考虑干部的个性、气质、专业与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不是相适应。

有时二个干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以提拔使用,但是出缺的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和这个干部的特点不相适应,组织上就要选择更适合这个岗位的干部。

这样做才叫不乱点“鸳鸯谱”。

三是职位资源少和优秀干部多的关系。

领导职位配置有严格的职数限制,而且整体上是宝塔形的,底下基数大,上面空间小,职级越往上,职数就越少。

而我们的干部队伍总量是庞大的,优秀干部也是很多的,可每次使用和最终使用的只能是少数。

这种“僧多粥少”的状况,必然使很多优秀干部都在一定的时期内稳定在现在的岗位上。

四是干部使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我们说的必然性是从一般来说、总体来说,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是玫瑰总是要开花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干部总是会得到使用的。

但具体到优秀干部个体,什么时候、什么岗位使用,带有偶然性,这就是干部任用的机遇问题。

优秀干部常有而机遇不常有,好干部很多但机遇不是很多。

这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矛盾。

干部对提拔使用的期望值与组织上所能提供职位职级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矛盾,认清了这些关系、这些难处、这些矛盾,我们的心态就应该平静下来,情绪就应该稳定下来,就应该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牢骚。

我们经常讲干部成长靠什么?主要是靠“三个人”:一是靠党组织,党组织是法人;二是靠众人,众人是群众;三是靠自己,就是你本人。

党管干部是前提,群众拥护是基础,关键在你自身的努力。

三要以信任之心对待组织。

首先,任何组织都是一个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集体领导的原则来运行的。

任何个人都只是组织中的一员,都不能代替组织、凌驾于组织之上。

组织提出的人事安排方案,要经过领导集体充分、慎重酝酿,严格考察,认真讨论,最终综合决策、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严格按中央和省委确定的规矩办事,也必须按受上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

其次,任何组织都是人的集合,不是神,是人就难免有局限性。

党组织虽然主观上没有不当用人之心,但是也不能完全避免客观上确有用得不当之人。

因为人是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对象,人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活的对象,认清人、看准人、选好人对任何组织都是一个严肃而又艰难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

第二,要正确认识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吧!”毛主席早就告诫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也经常讲,跑过别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跑过自己。

认识自己是件复杂的事情,也是件很难的事情,甚至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认识自己非常重要,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认识别人;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才能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组织。

人有很多重“我”,有公开的自我、隐密的自我、背后的自我、潜在的自我,有组织眼中的“我”、群众眼中的“我”、单位中的“我”、家庭中的“我”、集体状态下的“我”、个别状态下的“我”、人前的“我”、人后的“我”、外在的“我”、内心的“我”,等等,在这么多的“我”,中间,有许多同志常常只注意到一个“我”或强调一个“我”,那就是本人自我认知、自我评判、自我肯定的“我”,这个“我”往往带有二定的片面性。

自己看自己,总是越看越顺眼,正如一句俗语所讲: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孩子总是自己的强。

要认识自我的另一面是需要胸襟和眼界的,也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卢梭的《忏悔录》,开头就写道:“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周恩来总理说过令人深思的话:如果我要写忏悔录,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人们都能从我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正确认识自己,需要多找几面镜子、几把尺子、几根杆子,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照衡量。

我想,党员领导干部要拿这样“五面镜子”照一照:一是以党章为镜,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党员标准;二是以职责为镜,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岗位要求;三是以群众为镜,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人民的期盼;四是以先进为镜,看看自己是不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五是以反面人物为镜,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值得警醒的问题。

经常拿镜子照一照、拿尺子量一量,才能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才能修养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找准位置、负起责任、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第三,要正确看待名利。

电视剧《亮剑》里面的李云龙说过,你要比战功,我这个少将可能还少了一颗星,但是你要比倒下去的战友,活着就是幸福,不要说少将了,少校也是很好了。

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对待名利应该怎么看、怎么比、和谁比。

我想要做到“三比三不比”:要与多数人比,不要与少数人比。

与多数人比,与你的同学比,与村子里的同乡比,与同时入伍的战友比,像我们这样的处级、副处级、科级职务绝对不差。

如果与少数人比,与命运的宠儿比,心理肯定不平衡。

命运的宠儿有几个?任何时候幸运儿都是少数。

要与那些职务在你之下的人比,不要与在你之上的入比。

职务在你下面的人,他们的能力、品德不一定都在你之下,一些非常优秀的人至今还在平民百姓中。

如果你能看到这些就会对职位有一种满足感,心态就会平衡得多。

要与低消费人群比,不要与高消费人群比。

比你富裕的人有千千万,但比你困难的人有万万千;与贫困的农民、贫困的市民和下岗工人比,你的工资报酬绝对不算少,你要与高收入者比肯定寒酸。

与工人市民比,与一般干部比,就能比出生活上的幸福感,与高收入者比,只能比出嫉富或仇富心。

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利,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缚、不为物欲所惑。

企业干部思想境界与执行力的提升干部是企业的中流,是事业的主力,是团队的头脑,是工作的主帅。

“干部”一词来源于日语,但它在汉语中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其角色的特质:干出事业、谋划局部、服务全局。

干部是职务不是爵位,职务对应的是责任、任务;爵位对应的是待遇、福利。

干部是人才而不是官僚,人才是事业的合作者;官僚迷信统治、高压和权术。

当今世界,信息流和资金流席卷全球,利益和效率的竞争无所不在,人本理念深入人心。

这就为干部们提出全新的课题,而思想境界与执行力就是这新课题中的重要内容。

思想境界与执行力正如干部在事业中的一双翅膀,思想境界管“做正确的事”,执行力管“正确地做事”。

二者合成了做事业的高效率和好效果,既飞得快又不偏航。

一、关于干部的思想境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决定胸怀,思维方式决定心态。

一个人乐意做什么事、想成什么事是一个人思想深度、广度、高度的体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想决定命运。

讲一个小故事吧: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三个小和尚在搬石头。

一位路人经过,分别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小和尚随口回答我在搬石头,第二个小和尚回答我在建寺庙,第三个小和尚回答我在造圣殿。

路人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弹指一挥间二十年过去了,路人又回到这座山,此时宏伟的寺庙早已建成,香火旺盛。

再寻访往年的三个小和尚,回答搬石头的那位仍在指挥一群小和尚搬石头,回答建寺庙的那位成了庙宇的主持,回答造圣殿的和尚已成了众人敬仰的方丈、圣僧。

三位小和尚起点相同,干同样的工作,只因思想境界的差异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足见思想的远近、境界的高低对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性。

思想境界是人生的大境界,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说过: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广度。

古代圣贤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恰恰道出人的思想境界的澶变轨迹。

思想境界是通过自我的学习、修炼和发自内心的顿悟而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乃至性格、信仰。

它首先对自己是真诚的,而不是用来粉饰和作秀的人云亦云。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干部言和行严重脱节、八小时内和外判若两人,或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甚至失职渎职,这就是因为他人到了那个位置而境界没有跟上去的表现。

中国曾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基于农业小生产方式而形成的官场文化、体制传统、等级观念深深扎根于一些干部的头脑中。

另一方面,现代国企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是高度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产业。

由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员工、客户和公众的认知觉悟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这就要求干部们必须适应并超前于时局的发展,从思想境界的深度去提升自己,否则将深深陷入因价值观错位而导致的各类冲突和矛盾中,给国家的事业和自己的前程带来危害。

思想境界的范畴是博大而见仁见智的,但我认为有几点是共同的:第一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横贯东西文化,从古代圣贤至近现代领袖,从仁人志士到业界名流,无不对社会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人有了这种情怀才会有大爱,才会去求真求善求理性。

才会有宏大的心胸气魄、见利思义,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感官和物质之外的享受、自我功利之上的动机和目标。

第二要有对事业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干部的事业往往是一个局部、一个领域。

大局观就是首先要服务整体战略,维护大局利益。

其次要胸怀市场、公众和社会,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责任感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保证完成任务。

第三要有民主意识、合作与宽容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