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涵义的变化
反映了对课程本质理解出现新的趋势
重心的转移——由教师“教什么”到学生“学 到了什么”;
视野的拓展——由科目的知识与有计划的活动 到“习得的全部经验”;
焦点的调整——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与结果”;
构成的扩充——由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 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课程是经验” ——最能反映课程的本质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
--团体辅导与团体
团体与团体辅导 团体动力学 团体过程的基本要素 团体中的形形色色
一、团体与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团体辅导的价值 团体的类型
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 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 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 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 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支持团体
团体成员经常交流思想和感受,帮助彼 此检验某些问题和忧虑 问题解决范围
自然灾害的受害者 生活局限在养老院内的老年人 亲人正在面临死亡威胁的人 残疾人聚在一起分担他们的感受与恐惧 癌症患者或者其它致命疾病患者
课程是内在化了的经验与体验
课程是个性化的人类共同经验与个体经 验的融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全部经验的 总和 课程是主体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二、从课程理论的发展看当代课程观念
➢课程必需考虑的三个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
课程 设计
学科体系
程度导致理论思潮的分野
➢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焦点通常是某一话题而不是任何成员的 个人问题,其目的是为参与者提供交流 想法和交流信息的机会 问题解决范围
读书俱乐部 时事讨论 生活风格团体 足球沙龙
任务团体
完成特定的任务,目标明确 问题解决范围
决定规则与政策的监督者 与某学生的治疗有关的全体专业人员 为一份年度报告而协力工作的专业人员 希望对酒后驾车采取措施的市民们 讨论控制校园暴力的方法的老师或学生们
课程理论思潮
课程观念: 课程实践活动
相互作用下
“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论”
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
“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主义课程论” 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
“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论” 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
三、课程观的演进
预定的、完善的、普遍的 知识及其体系
建构中的、内在的、个 性化的人的经验系统
完整
向人
的人, 完整
回归
的生活
课程观即个体对课程基本问题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观的演进是沿着向人 回归的道路展开的;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 向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生活转向。
当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 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的“意义”是由学生自主建构 的 课程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 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狭义的课程: “通常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程。” (姚文忠)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 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使教学和学 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王策三)
对课程含义的三种理解:
课程即教 学科目
(包括其结 果与进程)
课程是 有计划的
活动
课程是 学习经验
Ⅰ、课程是知识
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
Ⅲ、课程是活动
基本观点:
课程是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 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基本特点: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 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
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
强调活动的完整性、课程的综合性和整
体性
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重
视学习者与课程因素的关系
教育团体
领导者的职责是提供关于有效学习方法 的建议和观念,并在团体成员们之间进 行交流 问题解决范围
帮助病后恢复者学会怎样使用轮椅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技巧 帮助糖尿病患者获得关于营养的知识 帮助妇女学习怎样保护自己不被强暴 指导管理人员学会怎样更好到督导雇员 帮助六年级的学生了解滥用药物的有害后果
讨论团体
基本观点:
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 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基本特点:
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 课程是既定、先验、静态的; 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且凌驾于学习者至
上——学习者服从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 受者的角色。
Ⅱ、课程是经验
人格特质(心理防卫程度) 价值观、生活态度 对团体的预期值 个人的能力、专长 过去的经验 人际互动模式 生理状况、性别、教育程 度
团体 互动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的增进 情绪压力的调适 生活困难的处理 自我了解的提升 心理防卫的疏解 专业技能 的统整 价值、态度的改 变……
团体类型
教育团体 讨论团体 任务团体 成长和经历团体 咨询与治疗团体 支持团体
基本观点:
批评“课程是知识”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 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认为课程 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
基本特点:
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
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课程”;
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 强调课程与学习者的个人的经验相联系、
相结合;
成长团体
团体成员有机会探索和发展个人目标、 改变生活风格、更好地对自身与他人沟 通 问题解决范围
青少年社交胜任团体 学生成长的困惑 自尊团体 户外极限活动
咨询与治疗团体
成员们由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而来求助 问题解决范围
被诊断有情绪障碍的患者 福利院里的青少年 有厌食障碍或其他成瘾行为的人 有急性惊恐发作的人 曾经遭到性虐待的人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课程论基础 心理学基础 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课程论基础
--课程与课程观
一、从课程的涵义看课程的本质 二、从课程理论的发展看当代课程观念 三、课程观的演进
一、从课程的涵义看课程的本质
广义的课程: 指承载所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 要素,包括活动、交往、环境、氛围等隐性课 程。
团体辅导的价值
经验与感受分享——“和别人一样”的体 验
下例情境很有帮助:死去孩子的父母、怀 孕的女学生、新到一所学校的孩子、新近离 婚的人、艾兹病患者
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
开启思路、资源、观点的多样化
归属的感觉 反馈的功效 生活技能的训练 改变成员的思维方式、情绪和行为
促进团体成员的变化与成长
成员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