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药药代动力学

新药药代动力学

14C-, 125I-, 131I-
13C-, 15N-, 18O-
等。
分析方法学研究的考察
1. 特异性: 证明测定的物质为原形药物或其活性代谢, 能排 除内源性及其他外源性物质的干扰。 2. 灵敏度: 用最低检测浓度(LLOQ)表示。通常为标准曲线 的最小浓度, 要求能测出3-5个消除t1/2或Cmax 的1/10或 1/20的血药浓度。 3. 标准曲线制备: 至少包括5个药物浓度点, 应能覆盖生物 样品的浓度范围, 不得外推。提供标准曲线性方程式和相关 系数(r >0.99)。测定不同生物样品时应提供不同生物样品 的药物标淮曲线。
(ED50, TD50, LD50, 慢毒剂量 ),
* 选择其有效剂量范围内, 高、中、低三个剂量,
高剂量不能 >最大耐受量(MTD)。
2. 给药途径应与药效学、毒理学及以后临床给药 途径一致。
1. 采样点应能反映药物吸收、平衡/分布和消除 三个时相的动力学规律。
2. 吸收相至少2个采血点. 3. 平衡相至少3个点. 4. 消除相为4-6个点. 应能反映3~5个消除半衰 期或1/10或1/20的Cmax。 5. 求得一条完整的药 – 时曲线。
* 药物代谢酶。
* 代谢产物。
8. 细胞色素P450酶(CYP)抑制和诱导作用。
9. 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品注册中临床前药代研究的技术要求:
常用的药物含量分析方法
1. 色谱法: 1) 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HPLC-UV HPLC-ECD HPLC-F HPLC-MSn (LC-MSn)
非那西丁 双香豆素 甲苯磺丁脲 S-美芬妥英 异喹胍 氯唑沙宗 红霉素
54 0.34 120 36.1 57.5* 30.4 55.8*
1000 519.2 1000 253.7 532 290.2 1000 419.3 53.3 * 39.9* 146 55.2 56.5 * 39.1*
讨论和结论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
• 采用透析法, 超滤法等。
• 高, 中, 低三种药物浓度, 应接近体内浓度。 • 两种动物和人血浆。
A1998的蛋白结合率
浓度(ug/ml) 大鼠 人
6
8 10
66.04±9.8
75.83±2.8 77.94±3.73
97.54±1.78
93.15±8.32 97.93±1.94
新药药代动力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DME).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非血管途径给药---吸收过程 | 血管给药---- 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和消除 | (代谢,排泄) 进入药物作用部位及其他组织 | 临床药理效应或毒性反应
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吸收试验
• 1. 体外Coca-2细胞模型试验. • 2. 在体肠道试验. • 3. 整体生物利用度试验: • * 绝对生物利用度试验. • * 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
药物的组织分布
目的:探讨药物在组织分布规律, 亲和力及与药效和毒性 的相关性。
1. 通常选用大鼠或小鼠。
2. 一种有效剂量。
• 2. P450酶系统及及亚型分析. • 3. 整体动物试验. • 4. 计算机模拟代谢物分析.
临床前(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1.探讨新药在动物体内的规律和特点。
2为新药研制和开发前景提供信息。 3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依据。
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的基本要求
• 1.试验目的明确. • 2.分析方法可靠. • 3.试验设计合理. • 4.试验数据科学、全面、能满足新药评价要求. • 5.实事求是总结分析试验结果,作出客观 的评价.
2) 气相色谱法(GC)
GC-FID GC-ECD GC-NPD GC-MS
常用的药物含量分析方法
2. 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RIA)
酶免疫法(EMIT, ELISA等) 萤光免疫法(FIA) 萤光偏振免疫法(FPIA) 3. 生物测定法: * 微生物测定法
* 靶酶或靶细胞测定法
4.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3H-, 5. 稳定同位素示踪法: 2H-,
新药早期(先导化物)研究:
1.有效性:选择作用。
2.安全性: *肝毒性。 *三致试验。 *Q-Tc不利影响-心脏毒性。 3.药代研究:
* 吸收试验- Coca-2细胞通透性试验或整体动物试验。
* P-糖蛋白转运- 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相关。 * 药物代谢:
新药早期药代研究
• 1. 采用肝微粒体、肝细胞或肝灌流法研究药物代谢途径和药酶.
新药研究、开发及上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非临床(动物) 的药代研究: *先导化合物药代研究.(筛选) *入选化合物的药代研究. 2.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正常受试者 为试验对象) *II、III及IV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特殊 人群、病人为试验对 象)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参数
10
0.36±0.06
20
2.67±0.58
30(mg)
2.36±2.87
T1/2(h)
V(c)(L/kg) 4.40±0.57
6.11±1.36 5.39±2.40
AUC(ug· ml/h)1.13±0.24 4.46±0.96 6.14±1.19 CL(mg· ml.h-1) 11.0±2.56 5.17±0.82 5.58±2.79
1.选用一种有效剂量. 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 3.测定3次Cmin,求稳态药-时数据和曲线. 4.求算t1/2,AUCss,Cmin,Cav和DF值等. 5.比较单、多次给药试验结果:药代规律的差别和蓄积性.
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加替沙星的药代参数
药代参数 单剂量 多剂量(10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max(mg.L-1) 3.39±0.56 3.51±0.93 Cmin(mg.L-1) 0.23±0.10 0.29±0.16 Tmax(h) 0.9±0.29 1.15±0.41 AUC(mg.h.L-1) 20.26±4.24* 26.16±4.53 t1/2(h) 7.25±1.50 7.69±0.81 Vd(L) 102.27±32.12 97.24±19.23 CL(L.h-1) 19.14±4.24* 16.72±2.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动物选择
* 两种动物: 小鼠、大鼠或兔, beagle犬或猴等。 *口服药物试验不选用家兔。
*选用动物应与药效及毒理试验一致。
*最好选用一种能多次采取血样,制成药-时曲线的动物.
*试验动物数, 每个时间点不少于5个数据,雌雄各半.
* 生物制品试验应选能产生相应活性动物或与人源蛋白同
源性高的动物, 如猴, 相应转基因动物等。
研究内容:
1. 建立分析方法。 2. 血药浓度经时变化: *单剂量给药试验。*多剂 量给药试验等。 3.药物吸收。 4. 蛋白结合率: 求结合型/非结合型药物比值。 5.组织分布。 6. 排泄试验: 药物从尿、粪便和胆汁排泄。
研究内容:
7. 药物生物转化(代谢): * 代谢部位。
* 代谢方式(途径)。
A1998低、中、高三种剂量药时曲线比较
浓度(μ g/ml)
8 6 4 2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时间(hr)
10mg/kg 20mg/kg 30mg/kg
图1. 大耳白家兔单次静脉注射三种剂量(10mg· kg-1, 20mg· kg-1,30mg· kg-1)A1998脂肪乳后平均药-时曲线比较。
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试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 探讨药物吸收, 分布和消除的动力学规律和特点。 试验内容:
* 单剂量给药。
* 多剂量给药。 * 口服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 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 性别因素的影响。
剂量的确定和给药途径
1. 高、中、低三种剂量:
* 主要参考动物药效学和毒理试验剂量
3. >13种组织, 根据药品特点相应增加。(肺, 脾, 肝, 心, 肾, 脑, 肌, 平滑肌, 脂肪, 生殖器, 骨髓等) 4. 至少三个采样时间点, 反映其动力学规律。
组织分布
5. 除提供试验数据外, 应分析组织/血中药物浓度 的比值。 6. 特别注意药物浓度高、蓄积时间长及在靶器官 的组织分布. 7.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时, 尽可能提供给药后不同 时相的整体放射自显影图像.
除试验结果小结外, 应结合药效学和毒理进行分析讨论. 如:
1. 吸收规律, BA。
2. 消除动力学规律。 3. 性别, 进食及用药持续时间对药代的影响。 4. 药物蛋白结合率、组织分布亲和力和药效, 毒性 的相关性。 5. 排泄和吸收的平衡, 蓄积性。 6. 代谢特点, 和药效, 毒性相关性, 相互作用等。
新药、新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
*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以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为基础, 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F=AUCpo/AUCiv×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F=AUC(试验制剂)/AUC(参比制剂)×100%
药代参数的估算
* 国内多选用3P97软件或其他公认的药代动力学 程序软件来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 可采用房室模型或非房室模型程序。
*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有:
血管给药: 提供 t1/2, Vd, CL和AUC等参数。
血管外给药: 除上述参数外, 尚应提供MRT,Cmax, Tmax, 和F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