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成拳

大成拳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站桩修炼站桩开始仅为意念诱导,也就是用意不用力(松圆),--------站桩时意的训练:开始站浑圆桩时,只要求单一的设想,把树:推、拉、提、栽、开、合等,有了初步感觉,确实有棵树推不动,拉不动的意境存在时,进一步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往前一推,或刚想栽下,有把它横着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一拉。

到了高级阶段,应有一种模糊感觉,又想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推,又想提,又想压,结果什么也不想,又什么都有那么点意思,又都什么也没有的感觉,其结果培养出来的感觉是:不碰上什么也没有,而在哪碰上,哪儿就有的感觉——“四如之境”。

会游泳的人正因为忘记水的存在,才能悠然自得(松→圆)经常进行意的假借训练则很快进入松圆状态(常圆),日久功深,意到力到,有感皆应,一触即发,放人丈外(实圆)练习浑圆桩的基本要点:(头正、目直、身庄、气静。

恭、慎、意、切、和)(恭则神不散,慎若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圆身,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1.站桩的要领很多,但总体而言,不外有如下四大方面:放松-入静-姿势配备-意念假设的要领。

这四个方面也是站桩的程序,站桩时首先放松入静,感觉一下各部分的姿势是否合适,然后进行合适的意念诱导(恭慎意切和)2.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先要凝神定意,目光远望,默对长空,扫除万虑。

周身放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浴)3.身体有飘浮感,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及内脏无处不轻松舒适。

呼吸自然(胎息--细、匀、慢、长)。

4.除此以外,衣着合体,薄厚适度,不饥不饱,练功前排除大小便,运动量要合适。

5.姿势配备:涵胸、拔背、肩撑、肘横、吊顶、提肛、裹裆、护臀意念假设:水浴假设、淋浴假设、蚁行假设、浮云假设、融化假设、充盈假设。

应敌假设、抗击假设、冲击假设、闪击假设。

矛盾假设、牵挂假设、螺旋假设、穿透假设。

技击桩1.技击桩经过锻炼后,可有如下进展:2.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大有挡之即摧之慨,3.具有平衡守中的匀整,浑圆一体的浑圆力,也就是要求在刹那间调动身体各部位相应一致地发出最大的力量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迅速刚劲。

一.技击桩的三项基本要求1.全神贯注(精神内敛),周身放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呼吸自然:站桩时使用胎息。

2.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是应敌时能全神贯注,从容应变。

3.要求身体放松,目的是因为一般人在精神集中时,常常不自觉地随之用力僵滞,所以练时要相应放松,这样才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呼吸通畅(技击时使用自然呼吸),体力才能持久。

1.二.技击桩的一般要领2.站桩时首先要精神放大,设想自己身如参天大树,昂首站立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英雄气概。

3.用意联想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以本身为中心时刻防御着它们的进攻,练时要形松意紧,周身关节都要形曲力直,不要有绝对力量,骨缩筋伸,即所谓“筋有力而骨藏棱”。

头顶好象有细线系着,腿的四周好象有东西支撑,顶心暗缩,六心归一,周身鼓荡,内外牵连,摧挽不动,稳如泰山,双膝撑拔,有拔地欲起之意,肩要撑、肘要横,撑抱互相作用,力量的分配要撑三抱七,胸窝微收,背紧胸松,小腹松圆,周身大小关节无处不屈,曲折处都象有力牵引,整体要有撑裹回环旋拔不一之意,全体收敛,毛发森立、直竖如戟,若如临大敌,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综合上述,通过技击桩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强化浑圆力,即上下、左右、前后平衡匀整拳术专项力量,外形为副,意念为主。

三.试力的基本原则习拳首在明理,明理而笃行,方可习之有成。

芗翁曾云:试力时要有敌情观念,以意为主、假想假借,不要把试力弄成其他拳术的套路趟子那样,那样以来在心理上就形不成条件反射了。

试力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力试出来,二是通过天长日久的假想假借,在心理上形成条件反射。

一句话要做到意到力到。

站桩有了初步感觉后,就必须进行试力,修炼者切不可忽视“试力”这个环节。

“试力”应从单一动作开始,从单一动作种求取精、气、神之味。

试力是通过手足在一定范围运动,而将桩的范围扩大,(初试时动作要慢距离要短,越慢越短,才能试出整劲来),从而体会自身变化,练习各项力量,以期在技击中学以致用。

站桩只有配合试力练习,动静相间的效果才会明显。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看作是一种试力。

按照站桩---1.初练试力时,可以先用手去感触手外的阻力(二争力)(拳劲,大成拳中称为物,太极拳中称为气),手的感觉灵敏,试力即先由手入手,待手对外界的阻力有所感觉后,就用与手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做自然无过亦无不及,正当火候。

手上的感觉越来越浑厚,逐渐用全身去试,接着两手、两臂与头、脸、脚、颈之间的争力以及肢体、身体之间与周围空间的争力逐渐产生。

开始是从两手指端感应明显表现出来,两手之间有一种既吸引又排斥的感应,接着是两手、臂与胸腹部的感应,然后手、臂、胸、腹和空气之间有一种微微的感应力,进而上下、左右、前后、身肢与周围空间都有一种轻轻的、吸引力、摩擦力,此后只要稍加注意脚与大地之间的争力,进而体会整个身体与大地既吸引又排斥的感觉,意不可执着,若有若无,否则易使肢体僵化。

试力时要求身体平衡匀整,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弛张,有似松非松之意(,全身上下无不松快而又无处不争),运转要缓慢,欲动又停,停又欲动,无过无不及,象抽丝一样,不可停滞,做的时候还要动一处为全体动着想,即所谓“一动无所不动,动犹不动(蠕动)”,而且愈慢愈好。

2.进一步则要求在微动中求速动,动作越细微,神越要宁静集中,力量则自然越浑厚,意念要不断,全身要自然,身体各部所有的动静都由一个意支配,最后连“试力”二字也不存意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试力的作用,(身体与外界发生牵挂,精神放大,提挈天地,也就是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即前人所谓“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操持”之意,3.初习试力要用意不用力,试力时神态犹如“风中旗,浪中鱼”空中旗飘摆无定,唯风力是应,渊中鱼形似微动,实则因浪所动。

4.试力到精熟阶段,意到力到,进一步则意力不分,再往后则训练大动、小动、快动、慢动都要试练,各种节奏都要体会,而且要打乱顺序,以接近实战需要。

在练习中更要体会周身是否舒适得力,假借是否能够成为现实,意力是否能随机随势应感而发。

(浑圆)四.摩擦步:提(膝盖)趟(脚)扒(脚趾)缩(脚心)1.五.力的来源2.意拳发力来自意念假借,所导致的神经激发状的某种意境,以大无畏精神与之拼搏。

3.后足蹬地4.互争:上下争力最重要。

周身鼓荡(全身肌肉的收放和意力的后倚和前撞)推手的原则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串) ,气宜鼓荡(气贯四梢),神宜内敛(息息归根)(以心行气,收敛入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运动似猫行,运劲似抽丝,身形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气贯四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而不利,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处不争),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若山岳,动如江河,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一处有一处虚实,勿令丝毫间断耳。

处处都有虚实,撑三抱七,周身节节贯穿,,周身浑圆无尖,虚灵守默,机变无形,应感无穷,如浪中鱼,似风中旗,行云流水。

(此处讲的是在运动中如何保持“整”)。

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wyx)1.守中用中:2.双手的变化:在初级阶段有严格的规定,高不过眉、低不过膝,左手不到鼻右来,右手不到鼻左来,向外推不逾尺,向怀抱、不粘身。

3.推手目的:控制自己的平衡,而破坏对手的平衡。

平日试力和走摩擦步的基本功。

一.守中用中:就是保住自己鼻子这一中线步受侵犯,无论对方怎样进攻,一定要把它的力量拨转到自己中线两旁数寸之外。

与此相反,在推手时时刻刻总有一手直指对方口鼻部位,意如牵牛,任我所为:“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

二.全身之法:整体协调问题。

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

非外形相对谓之合。

也就是浑圆,由站桩、试力去求取。

三.辨证原则: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送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吞吐。

四.节、点、面、线法则:形曲力直力学原理1.杠杆原理的应用: 1 )搭手用前臂后段搭对方前臂前段。

搭手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不可粘身)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出尖)则甲较乙有利。

2)在推手过程中,无论在上或在下,要想改变形式或进或退,都不能以手臂直推、直拉、直压、直抬,因为这样产生的力量是平面上的绝对力,不是平衡匀整的完整力量。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关节的曲折作相反方向的杠杆运动,这也是把前臂看作是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点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大腿的蹬地反作用力作为力点,来完成臂的杠杆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