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独怆然而涕 下”。
运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 飞洒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悲愤。
返回目录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
返回目录
5. (统编教材思考探究)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 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 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 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 “悠悠” 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 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地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 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 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孤篇横绝
第7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河南中招:13年未考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
返回目录
原文
译文
往前望,望不
前不见古人 见古代的贤君
,后不见来 ;往后看,看
者。
不到当今的明
主。
鉴赏 内容理解、情感: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 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 缘相见。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表达 了诗人①壮__志__难__酬__、__生__不__逢__时__、__怀__才__不__遇__的__惆__怅____ 之感。 表现手法: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 ②_对__比___手法,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
返回目录
原文
译文
鉴赏
炼字:“悠悠”表现宇宙空间的宽广无垠及时地 的无穷无尽,
;“独”字③ 既承上启下又渲染了诗人寻遍天地却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
返回目录
3. 请任选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分)
示例一:“独”字既承上启下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在无边宇宙的背景中, 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示例二: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让人感受天地 的广阔、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单渺小。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表达在亘 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任选一例,赏析合理即 可。2分)
返回目录
原文
译文
鉴赏
【主旨】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以慷慨悲凉的调子,将一位胸怀大 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刻画了出来,抒发了壮志难酬和怀才 不遇的惆怅、孤寂。诗人融理入情,还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 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
返回目录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作者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怀。 B. 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则描绘了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 闷的情绪。 C. 从全诗来看,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D.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2.诗歌前两句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隐含对自己生不逢时、还才不遇、 报国无门的哀愁伤感。(意思对即可。2分)
,独怆 我不禁黯然悲 内容理解、情感: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
然而涕 伤,眼泪纵横 感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
下! !
变的古今人事和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
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表达在亘古不变
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