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 知识讲解【名校学案word 版+详细解答】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 知识讲解【名校学案word 版+详细解答】

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学习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能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要点梳理】要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4)固态CO2又叫干冰。

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如图所示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通过分析该实验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两点性质: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6(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A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C纸花不变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D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

四组实验的对比说明了水和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色,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D纸花变红后加热,又变成了原来的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又分解了。

(3)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常利用此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a(OH)2+CO2=CaCO3↓+H2O(清变浊)3.二氧化碳的用途:(1)气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汽水、作气体肥料、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2)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可用作①制冷剂,②形成人工云雾(舞台上),③人工降雨。

【要点诠释】1.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不是所有物质,有些物质如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会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

盐酸、稀硫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者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色物质,白色物质是CaCO3(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CaCO3↓+H2O)。

要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二氧化碳无毒,但在二氧化碳过多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窒息。

通常空气里含0.03%体积的二氧化碳,当含量达到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的时候,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的时候,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2.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对策:(1)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和草原绿地却在不断消失,从而导致碳氧循环不平衡,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2)温室效应的危害:①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②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防治措施:①减少煤、石油等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②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提倡种草种花增加绿化面积等。

【要点诠释】1.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能说CO2是空气污染物,一般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大约在0.03%左右。

2.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及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矿物燃料的燃烧、动植物体腐烂等。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并不是说二氧化碳有毒。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

举例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过氧化氢水+氧气【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1.(2019•北京中考)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思路点拨】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

【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总结升华】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

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

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利用已学的CO2的化学性质,进行CO2的检验,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答案】(1)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通入到少量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①无毒②不与食物反应③廉价、易获得【解析】本题考查了CO2的鉴别方法,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包装袋内的气体进行收集;还要考虑到食品包装相关的一些因素,总结出充气包装的气体应该符合的要求。

【总结升华】CO2的化学性质是近年新课标中考中考查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经常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展开探究。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怎样更好的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易升华。

(1)干冰升华时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2)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在大棚蔬菜种植中作。

【思路点拨】固体CO2叫做“干冰”,其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具有很多重要的用途;而“冰”是水的固体,二者要注意区分。

【答案】(1)吸收(2)气体肥料【解析】(1)干冰升华是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需要吸收热量;(2)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可作气体肥料,使农业增产。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CO2的用途及相关性质的掌握情况。

建议大家按“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规律梳理并识记CO2的用途。

举一反三:【变式1】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低碳”指的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B.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答案】C【变式2】(2014·重庆中考)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CO2不支持燃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该对比实验与CO2的密度及CO2是否支持燃烧无关,故不能得出①④的结论。

实验l可证明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实验2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不能变色,说明水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但喷水后的石蕊纸花放入CO2中可变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碳酸)能使石蕊纸花变色,故可得出②③的结论,即答案选B。

类型二、考查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4.以下各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二氧化碳+水碳酸C.过氧化氢水+氧气D.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E.碳+氧气二氧化碳F.氧化汞汞+氧气【思路点拨】深刻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抓住其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答案】 ABE CF【解析】ABE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CF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点评】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①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②氧化汞汞+氧气③碳+氧气二氧化碳④过氧化氢水+氧气【答案】①②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