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编 新闻采访-----
第 七 章 采访的艺术与深化
第一节 结合艺术的运用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善于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个方面信息相结合起来考察,这是记者深入采访的常用艺术。
一、上下结合
上下结合,就是将上级的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
上下结合又可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一)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有两种情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二)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就是新闻界经常讲的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掌握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民间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记者要吃透“上头”,就必须经常关心时势、大局和社会动向,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及时了解领会有关政策精神,掌握每个时期实际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记者:
1.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政策,认真听取政策文件的传达和参加可以参加的各种会议,
2.经常阅读与研究重要报刊,从中加深领会政策精神与报道意图,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采访任务与努力方向。
3.多向领导机关请教,多向实际工作部门了解情况,及时抓住实际工作的新动向、新经验。
4.用政策观点衡量客观事物,用政策眼光来分析各方面情况。
注意发现实际工作中带有方向性或倾向性的问题。
记者要吃透“下头”,就必须及时掌握能够充分反映新形势、新动向的典型材料和事例。
也就是下面的新成就、新问题、新思想、新人新事等等。
二、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
“点”和“面”这两个概念是新闻写作采访实践中习惯用语,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
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是由点到面、“解剖麻雀”的方法。
另一种是点面结合法,即“面上找题目、点里做文章”。
三、纵横结合
纵横结合是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情况综合,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时空观,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采访的一种艺术,一种思路,一种取向。
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
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游记联系的了解。
四、正反结合
文章的正反结合有哪两种形式:
1.正反两面都要顾虑到,既提正面又提反面,从两个方面共同体现一个重大主题。
2.突出正面的,反面的一些例子作为一种暗箱处理。
第二节 多方面的开掘
一、找特点
在采访中,记者不只是泛泛了解情况,而是深入寻找事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新闻采访艺术。
所谓的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
怎么样找特点?
1.认清形势找特点。
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局的认识。
2.通过比较来找特点。
比较采用两种形式,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法,
3.具体分析找特点。
采访过程中找特点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研究其特殊属性,深入细致地分析新闻事实及其细节来发现它的个性特点,从而使采访深入。
二、抓问题
就是看他有什么问题存在。
在新闻报道中是指对新闻素材的处理方法,和运用不同的视角。
抓什么样的问题
(一)抓什么样的问题
1.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3.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性,问题暴露了某种前进的方向,或一种走向和趋势。
4.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怎样去找问题的根源
1.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
2.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3.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
4.要找不同利害关系的矛盾
三、会“透视”
“透视”,透过表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清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假象,挖掘出里面真正有代表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要透视哪些现象:
1.直接现象。
2.间接现象。
3.虚假现象。
第三节 捕捉瞬间印象
一、瞬间印象及其内涵
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有的瞬息万变,甚至稍纵即逝,记者到现场采访,眼睛要“尖”,脑子要“灵”,反应要快,切莫错过一个可以获得有用的材料的机会,特别要用心捕捉容易被忽视而值得报道的“瞬间印象”。
“瞬间印象”包括:
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尤其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然发生,记者急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并从遗留的事件中推断出问题来。
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3.环境气氛与情景。
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二、瞬间印象与顿悟性思维
要捕捉到瞬间印象,记者和通讯员依靠的是新闻敏感能力和熟练的采访技巧。
捕捉到瞬间印象,在新闻工作中往往表现为突然领悟、茅塞顿开。
这种顿悟性思维,或受某个人物特定神态、动作、心理的影响,或受某个道理、某一新鲜事实的启迪,或是好奇心的驱使。
第四节 对被采访者心理的应变
一、迅速接近采访对象
1.采访前,首先要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
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不能打人家不能骂人家。
3.守信,说到做到。
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二、采取适当的对策
因为采访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帆风顺,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面对困难做出适当的调节和对策。
三、调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人的目光可能没有什么意识的停留在前方的一草一木上,这种状态就叫做无意注意。
刻意地、努力地出于自觉的目的,去收集、去注意对方,注意眼前的景象,这就叫做有意的注意。
采访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主要是针对被采访对象而言的。
采访时间长了,被采访对象就会比较焦虑,比较疲倦,我们作为采访人一定要积极降低这些不良情绪的干扰,而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1.采访对象情绪不稳定时,记者可从组织对方的无意注意入手,再逐渐调节到有意注意上去。
2.采访对象注意力已经集中,记者要以自己的有意注意维持对方的有意注意
3.采访中途遇到外来干扰,引起采访对象无意注意,记者应设法排除干扰,自然而然的转移、集中到有意注意方面来。
4.适当调动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消除长时间采访引起的疲劳。
有意注意是一种紧张自制的努力,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长久了就会产生疲劳,降低效率。
通常情况下,有意注意在谈话40分钟左右进入高峰(最佳)期,而过了一个半小后,注意力分散,因此,记者应适当应用无意注意规律,不断变换活动方式。
四、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新闻采访这一特殊的调查研究,其中充满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应活动。
一些新闻界的行家里手认为,优秀的记者加上好的采访对象即等于成功的采访。
记者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大体上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气氛染上一层“晕轮”。
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
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第五节 采访中的理性思考
一、对事实的思考
(一)政策思考
某些事实本身能体现一定的思想观点。
事实所体现的思想观点在符合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与有利于宣传现行方针政策时,这些事实材料才能用;否则,就会违反党的政策和宣传纪律。
(二)受众心理思考
受众心理,包括阅读报纸的读者心理、收听广播的听众心理、观看电视的观众心理等等。
受众的普遍心理是有规律的,而个性心理是千差万别的。
受众的普遍心理,除了新奇心理、求知心理、接近心理、随众心理、对比心理等外,还有得益心理。
(三)传播效果思考
采访过程中,应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与舆论效果。
涉及一些消极、阴暗的东西,不能和盘托出,以免产生副作用。
二、对写作的思考
(一)对新闻体裁的思考。
(二)对主题和题材的思考。
1.联系当前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
2.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
3.对报导角度的思考,
(三)对报道角度的思考。
报道角度是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思考报道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
总之,在新闻采访阶段,对新闻写作进行必要的思考,包括体裁、主题、角度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思考,这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效率,也为新闻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