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静安区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漫谈读书梁实秋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

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

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

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

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

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

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⑥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

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

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

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

(2分)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 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D. 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4.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

(4分)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2分)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6.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7分)请接受残酷迟子建①一个儿童站在漆黑的楼道里敲一扇铁灰色的门,他没有听到回答声;一个年轻女子伫立在百货商场柜前为丈夫购买丧服的衣料;一个探险者倒在茫茫无际的丛林中,弥留之际他发现鹰和乌鸦在头顶鸣叫盘桓不休;一个终日坐在河边洗衣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河对岸那棵美丽的椴树让人砍了,而那椴树正是她曾与弃她而去却缅怀不已的恋人约会过,从此她不再来河边洗衣。

这些景象的出现,标志着残酷的诞生。

残酷走来的时候总是步履从容,不动声色。

残酷可以出现在战场、医院,也可以出现在阳光明媚的网球场绿草簇拥着的花坛。

生活让人学会残酷,而艺术必须让人接受残酷。

②一幅画的失败,一首交响乐的流产,一篇小说的流于平庸,并不意味着残酷。

艺术的残酷是一种精神自虐的残酷。

当你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对全世界的人发表演说时,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恐怖、甚至厌倦,残酷在这个时候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

③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时总是采取积极态度。

海明威和三岛由纪夫,一个在西方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头颅,一个在东方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

他们冷静地接受了艺术的残酷。

尽管有许多饶舌的社会学家对他们的自杀做出了种种看似理由很充分的分析,但那只是社会学家的误解而已。

能使艺术家结束生命的,只能是艺术。

而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残酷上领略辉煌,这实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哀。

④生活中出现残酷时尚有补救之机,而残酷走向艺术时只能面对死亡,你别无选择。

没有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会不断创造高峰,人在艺术的探索中越是执着、激动而勇往直前,同时又越是疲惫、绝望。

艺术是狡猾的,当你迢迢奔向它时它能神采飞扬地向你招手,而当你切近它时却又将真实的面孔转向别处。

所以总在路上行走的奔向艺术的人(不是艺术家)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尚且能在生活中占一席之地。

而真正走到艺术临界点的艺术家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接受了双重残酷:生活的和艺术的。

⑤卢浮宫的藏画,巴黎图书馆的藏书,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拉威尔留给我们的音乐,无一不是残酷的表现。

我们在领略伟大和辉煌的同时,必须明白我们首先应该接受残酷。

凡•高的金黄色的像太阳一样燃烧着的向日葵是残酷的,因为它曾使凡•高的心灵备受摧残而又令后来者手持画笔望洋兴叹。

《老人与海》《神曲》《喧哗与骚动》《人间喜剧》是残酷的,因为后来的作家在涉及同类题材时没有达到它的精神境界。

《红楼梦》也是残酷的,它站在中国古典小说塔尖的位置上使其他作品黯然失色。

而中国的艺术,能让人领略到残酷的却是太少太少了。

徐悲鸿画马与齐白石画虾,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不明白为什么之后还有一些国画家孜孜不倦地画马和虾,真是不可思议。

⑥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让我看见三天》,在命题上是残酷的,因为她永远看不到她要看到的三天,只是她文章中的三天太罗曼蒂克,她没有让我们看到残酷的三天,因而这三天不是永恒,它时隐时现。

⑦我非常喜欢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结尾: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仰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

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

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常年积累下来的灰尘。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

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⑧这是最精彩的结尾,因为它是残酷的,是岁月,爱情的残酷,同时更是艺术的残酷,让我们接受它。

7.第①段是怎样解说“残酷”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4分)8.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2分)9.用福克纳的作品结尾有何用意(3分)10.分析本文引用名家名作的作用。

(3分)11.以第②、③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三)默写。

(7分)12.(1)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2) 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3)东隅已逝,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4)古代游子常以“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就是明证。

(5)两位遭遇不幸、经历相似而又初次相逢的人,未免感慨万千。

可以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来表达此时心迹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6)赞颂老师或教师自己表示对事业忠诚,多会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 __________, __________”。

(7)“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①杜甫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②能化俗,焉知李广③未封侯路经滟滪④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 ①李剑州,时任剑州刺史,有才能而未被重用。

②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异闻。

③李广,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却未能封侯。

④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13.对本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A.“使君”指李剑州,他在剑州做了三年刺史。

B.引用李广喻指李剑州未被重用。

C.“路经”两句交代作者将赴荆南所经之地。

D. 末句说作者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

14.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前四句写李剑州的政绩与政治待遇。

B.后四句写自己意想中“将赴荆南”的情景。

C.“滟滪”、“一钓舟”、“沧浪”等词语,展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折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起结转合自如。

15.就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