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2009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2009


●海南省:取消生育间隔实行接生引产实名制
· 2003年7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进行取消二孩生育 间隔试点,凡是符合生育二孩(含少数民族三孩) 条件的可不受四年生育间隔限制。 · 2003年12月修改《海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在全省取消生育间隔。 · 2007年在全省实行接生和引产手术实名制。
●安徽省
一、当前形势分析
(一)近30年来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
● 20世纪70年代:处于正常范围 (平均106.32) ● 进入80年代后:逐渐升高,严重偏离正常 范围,持续保持较高态势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状况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地域特征
●正常省份不断减少 · 2000年:基本正常的省份有7个(内蒙古、 黑龙江、贵州、青海、宁夏、新 疆、西藏) · 2005年:正常的省份有1个(西藏)
● 项目专家组到地方对领导进行宣传倡导,
对计生专干进行职业化培训


要像抓人口数量控制目标那样抓出生人口 性别比治理,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和“一票否 决”制度。 建议请国务院召开重点省区和部门的专题 座谈会,通报情况,提高认识,明确职责,部 署工作,力争2010年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 升高势头。
年份
●小普查(2005年)分年龄组性别比情况 · 0 - 4岁:122.66 · 5 - 9岁:119.30 · 10-14岁:114.20


教育统计数据较为准确,可以作为出生 人口性别比水平估计的依据。根据利用教育统 计数据和普查数据或者户籍统计数据出生性别 比的回归拟合,外推200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性 别比水平与趋势,200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为115,2005年进一步上升到118。我国出生人 口性别比普遍持续升高。
特 别 提 示
现在距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还有两年 年 时间,党和政府将根据这次普查的结果检查 “十一五”期间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 高问题工作的效果。 让我们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 比的平衡!
(三)全面推开面临的几个问题
● 部分地区对综合治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 有的地区无准确数据支持,缺乏对出生 性别比偏高形势判断 ● 有的地区利益导向政策不配套,落实难 ● 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影响不容忽视 ● 各地综合治理力度不平衡,尚未形成全 国一盘棋的局面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 治的工作机制
● 探索建立并完善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女儿 户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
● 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
关爱女孩行动,营造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 比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协调卫生部门,在全国推广海南省出生实名
制的做法和经验 ●对全国出生性别比“贡献率”高的14省(区 )实行重点指导,倡导各省(区)实行重点 县管理
●立足全局,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督导重点地区 ●依靠群众,推行自治,依法修订村规民约 ●收集信息,优质服务,加强随访制止“两非” ●依靠专家,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创新理论
(四) 宣传倡导,营造环境
●高层倡导 强化各级党政领导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高层倡导 ●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引导舆论 营造氛围 ●宣传到户 发挥社会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宣传到户 ●规范口号 以富有人文精神的口号打动人引导人 规范口号 ●全民动员 全民动员 开发制作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品
●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形势依然严峻 ● 全面推开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局面 ● 推广试点地区的先进经验 ● 实现各地综合治理工作的平衡发展
(二)全面推开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全面推开的条件具备,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发展问题 ●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新时期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 ● 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已形成社会 共识 ● 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经验
二、过去工作回顾
(一)主要工作
● 2000-2002年
·开展“改善女孩生存环境”课题研究
● 2003-2004年
· 在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110的24个省各 一个县(市区)启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包括:组 织领导、宣传倡导、利益导向、查处“两非”、孕 产期服务、统计监测六个方面
● 2005年
出生性别比的统计正常值范围
(以105为标准) 105为标准) 为标准 出生人数 正常值上限 正常值下限
1000 5000 1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92.74 99.34 100.96 103.18 103.71 104.59
118.92 110.99 109.20 106.86 106.31 105.41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关 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 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行动计划》(59号文)
● 2006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单位增至32个,遍布全国各省( 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组织关爱女孩行动万里行活动 ·举行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知识竞赛 ·启动关爱女孩青年志愿者行动 ·召开全国关爱女孩行动培训会议 ·中央《决定》指出通过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 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做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 比升高工作
●讲求职业道德 ●遵守操作规程 动 ●严管引产药物 ●开展区域协作 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联防联治 推进行风建设 禁止“两非”活
(八) 鼓励先进,激励创新
鼓励创新,表彰先进 培养典型,推广经验
六、2009年主要工作
● 继续推进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建设
·继续推进有关打击“两非”不法行为刑法修订 工作 ·继续指导修改地方计划生育条例的省份在条例 中取消生育二孩的间隔时限 ·地方基层政府指导一些《乡规民约》中带有明 显歧视女性的条款的修改工作
●升高范围不断扩大(2005年与2000年比较) • 升高的省份:10个(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 江苏、福建、贵州、云南、陕西、青海) • 持平的省份:15个 • 下降的省份:6个(广东、海南、广西、重庆、 河南、甘肃)
●部分省份重度失衡 • 江西、陕西、安徽(2005年高于130)
(三)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升高
●浙江省:重点县管理
• 自2003年开始,将出生性别比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的县纳入重点管理。每年由党政“ 一把手”汇报治理工作,连续三年下降到 平均水平以下方可解除重点管理。并实行 “一票否决”制度,重点管理期间不得参 加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的评选。
四、全面推开关爱女孩行动
(一)全面推开意义重大,形势紧迫 全面推开意义重大,
● 2007年
·中央办公厅组织督查中央《决定》落实情况,把综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作为其中重要内容 ·召开全国关爱女孩行动形势分析及培训会议 ·对基层地区和试点单位深入调研指导 ·加强关爱女孩行动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10大课题 ·组织关爱女孩行动十大新闻人物评选 ·在国际会议上宣传我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的立场和做法
三、试点工作经验
(一)基本经验
● 政府主导,领导推动 ● 普惠优先,利益导向 ● 部门协调,区域合作
(二)部分试点地区经验 ●河南省郾城区:七保政策
·养老保优:公寓养老;小区养老;居家养老 ·有病保医:新农合, 体检; 报销 ·生活保质:低保;沼气;饮水;建房 ·就学保助:就学全免,升学加分,大学奖励 ·就业保酬:免费培训,用工奖励 ·生产保扶:种养扶助,贷款服务 ·平等保权:查处两非,司法援助,入党提拨
职 委 员 会 口 和 计 划 生 育 兼
组 口 性 小 导 人 领 生 题 理 出 问


全 比 偏 国 高 治 综 合
国 人



( )
党 合
、政 参与
工作的 一 部门 群众 合治 工作
(二) 认清形势,摸清底数
●综合相关部门数据,客观判断形势 ●开发利用现有数据,科学指导工作
(三) 制定计划,分类指导
相信依靠群众推行“村为主”源自• 村为主”工作机制完整内涵是“县指导、镇负责、 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 • 镇里现在从直接面对计划生育对象户的具体事务中 脱身,村干部由幕后配角走上了前台承担责任 • 村民组的育龄妇女小组长以及村干部成为人口计生 政策、知识的发布者或传播者,婚育状况信息的收 集者和随访者
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教育统计 数据和2007年户籍统计数据估计的出生性别比
130
125
性 比 别
120
07户籍数据
115
07教育数据 05普查数据
110
10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分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比较(2000/2005)
(四)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更为严重
● 2005年 ·农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为121.97 (江西和安徽:139以上;陕西:133.49) ·非农业户口的出生性别比为113.24
(五)一孩出生性别比开始升高 二孩多孩出生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居高位
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比较(2000/2005)
● 2008年
·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 别比偏高问题的意见》(国人口发[2008] 44号) ·赴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陕西、贵州等11省(区)调研倡导 ·在新的三定方案中,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宣教司设立综合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办公室 ·召开全国关爱女孩行动工作会议(海南昌江) ·撰写出版《中国的关爱女孩行动》(中英文)
●福建省安溪县:五大工程
·安居工程:贫困计生纯女户新建安居房给予用地优 惠、规划帮助 ·致富工程:优先落实计生纯女户资金和项目 ·亲情工程:干部挂钩贫困计生户 ·成才工程:奖学助教优惠政策 ·保障工程:建立养老、医疗等多方位综合保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