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高三考前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高三考前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B、乙状态时①和②之间应为蔗糖溶液,B错误;
C、乙→丙的变化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C正确;
D、丙状态时,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液浓度可能仍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D错误。
故选C。
4.甲图是某类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模型。酶的抑制剂可以与酶结合并降低其活性,乙、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抑制剂的作用原理。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错误;
C、受体4被抗体结合进而引起的糖尿病,使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
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既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也受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控制,D正确。
故选D。
11.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四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四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详解】A、由于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乙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等,A错误;
B、由于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并且图示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因此结合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第2年末乙种群和甲种群数量的大小,B错误;
C、第三年末之前,乙种群的L值始终大于1,即种群一直呈增长趋势,因此第三年末乙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以跨膜运输的形式进出细胞,不过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
A. 第一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不相等
B. 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一定大于甲种群数量
C. 第三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四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故选C。
5.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表现正常的夫妇(XBX_×XBY)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XbXbY),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物种是生物最小的分类单位,判断生物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关键看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能够交配并且后代可育的,属于同一个物种。
【详解】A、酵母菌能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只能在细胞溶胶加工,A正确;
B、二者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
C、乳酸菌是细菌,酵母菌是真菌,二者均是分解者,遗传物质为DNA,C正确;
D、NAD乳酸菌乳酸发酵在细胞溶胶,酵母菌酒精发酵在细胞溶胶,D错误。
D、感觉中枢都是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D。
10.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X、Y和Z表示信息分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X、Y、Z均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B.Z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
C. 若受体4与抗体结合引起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B、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Fe,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运输氧气的功能降低,引起缺Fe性贫血,B正确;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的地区,人们的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甲亢属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C错误;
D、植物能吸收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植物燃烧的灰烬含有丰富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B. 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C. 人体生殖系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不含端粒酶基因
D. 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系列,在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生物和DNA病毒)中是一段DNA,在RNA病毒中是一段R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成分有DNA、蛋白质和少量的RNA,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核DNA的载体。
D.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既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也受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下丘脑分泌的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胰岛A细胞分泌信息分子Z表示胰高血糖素。
详解】A、X、Y、Z均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但X、Y会随体液运输至全身,A错误;
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高三考前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植物缺Mg2+会黄叶,影响光合作用
B.缺铁会导致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患缺铁性贫血
C.长期缺碘的地区,人们患甲亢的比例较高
D.植物能吸收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植物燃烧的灰烬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等;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详解】A、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Mg2+会影响叶绿素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A正确;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由于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着丝点分裂,所以D图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详解】A、抑制剂①与底物空间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部位,A正确;
B、从图中可知,抑制剂②会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与底物不能结合,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B正确;
C、抑制剂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可通过提高底物浓度来缓解,而抑制剂②改变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增加底物浓度也没用,C错误;
D、酶具有更显著的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使反应更容易发生,D正确。
2.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能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而乳酸菌只能在细胞溶胶加工
B.二者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二者均是分解者,遗传物质为DNA
D.乳酸菌乳酸发酵在细胞溶胶,酵母菌酒精发酵在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CO2。
故选B。
8.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A.蓝鲸的胸鳍和金丝猴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
B.人与黑猩猩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高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A. 抑制剂①与底物空间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部位
B. 抑制剂②会通过改变酶的结构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C. 两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均可通过提高底物浓度来缓解
D. 酶具有更显著的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酶活性受强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酶的特点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三倍体无籽西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无籽番茄是由于未授粉没有产生种子,遗传物质没变,属于不遗传变异,A错误;
B、基因工程育种也称为转基因育种,能够定向改变生物性状,B正确;
C、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出现新性状,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
D、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经植物组织培养后得到的是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后才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D错误。
D、这4年甲种群的年增长率都相同,但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应为每年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D错误。
【详解】A、蓝鲸的胸鳍和金丝猴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A正确;
B、人与黑猩猩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高,B正确;
C、若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是地理隔离造成的,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பைடு நூலகம்,D正确。
故选C。
9.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调节过程部分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