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本章要点1.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94个独立国家2.现在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

4.区域可以分类为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5.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科学6.广义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7.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8.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包括主体不同、对象不同、时效不同9.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在于行为不同、主体不同、10.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2.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

13.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14.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16.区域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来源是经济地理学,第二个来源为古典区位理论17.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8.杜能于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19.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20.韦伯理论基本框架是:先研究运费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21.韦伯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22.韦伯将地方原料分为地方纯原料和地方失重原料23.韦伯认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24.韦伯认为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的原料25.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26.胡佛认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铁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27.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位的研究.加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8.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9.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0.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种类越全31.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不是杜能提出的寻求最大收益或韦伯提出的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

32.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3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34.新经济地理学派理论基石(三个命题):其一是收益递增,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其三是运输成本35.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36.区域管理的容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2)人口管理,(3)环境管理37.中国区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经济学的路径和应用经济学的路径38.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合作、冲突与协调。

39.把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40.二、简答题1.简述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列表)2.简述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列表)3.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背景4.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5.请画出韦伯区位三角形6.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7.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并简述理由8.简述区域政策包括的容9.简述区域经济学界关于区城经济政策的争论焦点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殊历史使命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本章要点1.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2.自然资源是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

3.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区域性的特点4.在资源稀缺基础上,资源还具有下述特性:资源的竞争性、资源的选择性、资源的分散性、资源的传布性和资源的增值性。

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即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6.经济发展应同时兼顾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7.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生产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多利用少排放的发展模式8.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9.区域经济发展强调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10.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可分为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等类型11.纯自然资源型是以自然资源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基础和动力12.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13.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14.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15.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围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16.作为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物力17.社会生产必须具备人、财、物三个要素18.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质和智力。

具体来说,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赋有的推动生产资料的各种具体能力19.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体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等方面20.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的资本形式21.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22.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23.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24.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25.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度开发的人力资源26.在封建时代和农业文明中,土地、水利是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27.在传统工业社会和传统工业文明中,商品、资本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济因素;28.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中,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29.只有不断接受教育,事业才会得到不断前进动力30.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1.私人资本更倾向于效率,公共资本更倾向于公平32.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无论产权是否被界定清楚,是否有效地实施,都有可能造成缺乏效率的交易33.区域发展模式不同,产权安排不同34.区域产业结构可以分为轻型和重型,也可以分为大型化和小型化3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塑造的中心是处理好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关系36.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37.区域集团形成将降低区域总体的交易费用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2.简述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3.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4.简述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标准5.简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6.简述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7.简述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三、计算题1.运用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公式计算结果并加以分析四论述题1.试述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四个方面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一、本章要点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3.区域经济增长四个经济周期包括基钦周期、尤格拉周期、库获涅兹周期、康德拉捷耶夫周期4.区域经济增长周期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且两者有时不一致;发达地区往往提前,落后地区往往拖后。

5.按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6.影响因素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人生产过程的,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其二是供给的驱动8.区城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9.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10.中间投入比重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11.均衡增长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描述和开发12.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3.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包括纳克斯--部门平衡投资、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14.均衡增长并不是指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15.赫希曼指出,政府投资应选择公共部门,……私人资本,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16.获得非均衡增长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着区域贸易17.熊彼特创新的五个一包括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和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18.实行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政策,应该选择两类地区进行重点扶持:(1)q i值较大的区域,(2)G vi值较大的区域19.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20.区域开发容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21.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会对相关部门产生乘数效应22.高梯度区是指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23.造成区域衰退的主要原因有资源性衰退、产业性衰退、区位性衰退、环境性衰退和体制性衰退二、简答题1.请举例说明连锁效应2.请简述美国经济学家理查森规模收益模型及其容3.简述区域开发特点4.请用图示法画出增长极发展模式、发展轴发展模式、网络发展模式5.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6.简述高梯度区的特点7.如何通过梯度转移来调整不同地区经济结构8.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9.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10.根据下图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本章要点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等在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3.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地区的GDP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4.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5.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则代表社会进步6.区域经济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7.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8.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9.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6个阶段包括传统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10.区域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a)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无形财富生产11.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12.技术进步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效率13.工业化时期,工业创造国民产值比重的不断增加与吸收劳动力由相对缓慢的增加到相对减少并行不悖14.制造业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重工业化过程、深加工化过程、技术集约化过程15.衡量重工业化的标准是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16.霍夫曼定理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17.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18.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