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的教学理念。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怎样让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呢。
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其次、把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兴趣。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上课一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中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自行探究、研讨是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最佳教学模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
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
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
”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
但自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后天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努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指导学生自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又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只有在平时课中坚持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
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多次强调: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对此做了具体细致的阐述。
那么,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呢?第一、感受数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