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来源: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走遍四十多个国家的农村,他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只要城市化就解决问题”九亿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观察,他的分析中国经济大讲堂本期主讲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呢,我想先请各位品尝一些东西,这就是我手里现在拿到的这碟花生,现场有没有谁有兴趣要来品尝一下我手里这盘花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多人举手,来,你近水楼台先得月。
花生怎么样。
观众:味道挺好的,个头小点,跟我小时候吃的花生味道差不多。
主持人:怎么样?好吃吗?观众:好吃,非常香。
主持人:好吃吗?观众:很香,这么好吃的花生从哪儿来的呀。
主持人: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这么好吃的花生到底从哪里来的。
其实我想,所有有机会品尝到这个花生的人,包括我也吃了一两个,评语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好吃,我在之前打听了一下,这个花生在地里生长的时候,既没有施化肥也没有打农药,用的全是羊粪,应该说它是纯天然的食品。
刚才最后的这个女同学问我说是在哪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买,但很抱歉现在这个还没有卖的,这个是新农村建设基地的一些农民朋友特别生产的,也是今天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的嘉宾带到现场要跟大家分享的,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跟我们九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打开问号,现在我们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中国经济大讲堂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掌声有请。
他,17岁那年插队到了农村,从此他就成了农民最亲密的伙伴。
他喝过洋墨水,却选择研究中国最土的问题。
他是一个儒雅低调的学者,却在不同场合为农民大声疾呼。
他就是温铁军,20年来,他坚持用脚做学问。
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
2003年7月,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
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
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温铁军也因此当选为2003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
两年过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结果究竟怎么样呢?主持人:温先生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您今天演讲的题目就选择了新农村建设。
温铁军:这是因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东亚的日本韩国等等东亚小农社会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带着花生来演讲新农村究竟新在哪儿本期主讲嘉宾温铁军,马上打开问号温铁军:我们今天的话题既然是新农村建设,那么首先得告诉大家,新农村建设这个新,新在哪儿,其实大家刚才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花生好吃,这个花生好吃就好比是一滴水,它能折射出七彩的光来,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是说它是一个折射。
那这个折射什么意思呢?当大家都能够享受有机食品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农村发展过程中间,由农村向城市提供安全食品这条就实现了。
我们最终要新新在什么上呢?新在城乡统筹良性互动上。
不是什么呢?不是城市发展了,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农村进入一片相对来讲比较落后的这么一种衰败的状态,这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说新农村建设是如何去用城市跟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来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
那如果我们能够在农村,让老百姓都用有机农业的方式进行生产,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当然是食品安全,而对农民来说特,通过有机的生产方式,他可以实现什么呢?生态和环境的相对来讲可持续,而不是短期内为了追求效益,为了追求收入,然后把生态环境都破坏了。
所以我们说,刚才大家吃花生这个感觉,其实折射出一个我们将来要实现的新农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农村其实有很多,在发展问题上不是那么非常符合全面小康的要求的,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也不是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
那么进一步新农村的新,就应该新在农村的发展,也能够体现得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得了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总体上看,我们说这个新农村建设,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通过两个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来使得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社会。
这就是我们,如果说归纳起来看,新农村就新在这上面。
当然它还有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有病人的,或者家庭里面有要上学的青年人的,那这些家庭往往原来可能还发展的不错,但只要有个病人,因病致贫,只要有个学生,因学致贫。
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农村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像社会保障的问题,老人的养老的问题,那么五保户的救助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像包括残疾人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也建立起来,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讲新农村建设,那么一方面呢应该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一方面呢就是农村中的相关的社会制度,也应该逐步完善。
这是第二个我想新农村的重要特点。
第三个呢,就是农村在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像现在我们的这种意识,觉得好像留在农村就没有出息,农村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衰败的环境,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
在很多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那么农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相当秀美,人们生活也明显有幸福感的地方,因此很多城里人他们其实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相当多的人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甚至理论上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
那就是城市人开始愿意更多地到农村去。
这点其实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于在日韩,包括我们国家台湾,都已经出现了类似像这样的趋势。
所以我们说新农村第三个特点,就应该是,农村应该是一种田园风光,应该是一种生活相对比较和缓,给人的那个感觉应该是一个比较和谐的感觉。
用这样一个新农村的这样一个面貌,它就能够不仅是让农村,生活在农村的人有一个比较好的感觉,也应该让社会上其他方面,特别是城里人,对农村有一个新的这么一个认识。
所以我们说几个方面来看,新农村它现在提出都应该说是有它和过去不同意义。
农村为何该比城里更舒服温铁军马上告诉你新农村建设的几大重要原因温铁军:接下来我想我们应该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在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
我说首先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
不光是我们提出,我们看到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呀,像西班牙呀、意大利、德国等等,那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它相对来讲规模比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它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这么一个客观需要。
而他们也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来进行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来保持农村风光秀美的原貌。
这个新农村的三个特点,我想在欧洲有小农场、有农村的这些国家都是有体现的,大概都应该是在工业到一定阶段,城市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那么工业来反哺农业,城市来反哺农村,也有这样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对于东亚这些小农经济国家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
我们谈到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台湾省,也同样都是针对着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间,农村出现的问题,以国家投资主导,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设施投入增加为主要的手段,带动农村的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投入、综合整治,以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是要保持一个山川秀美的这么一个农村特色。
我们到日韩农村去看,应该说感觉不出它跟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上有多么根本的差别,感觉到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空气好,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城市不差。
所以我们看,中国到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的时候,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国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两个反哺,一样是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那么相应地就提出新农村建设。
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是在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的,它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的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
因此呢,我们说,新农村建设在现在提出呢,应该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这么一个表现,也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一个表现。
让农民在新农村就能享受到城里的一切温铁军给您算算经济帐温铁军:接着我们说其实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有一个特殊条件,那就是税收占GDP的比重,或者国家财政占GDP比重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反哺啊,才有可能实现。
而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尽管当时农村问题也比较复杂,但是你们看直到1997年之前,国家的财政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11%吧,十点几。
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的情况之下,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我们到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九点几,接近20%,如果我们把预算外财政打进来的话,那我们说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大约已经有30%左右了。
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开始有条件由国家财政,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
我们知道,现在农民流动打工总量已经非常大了,据有关研究,到2004年年末,已经有一亿多,差不多一亿零两百万吧,劳动力流动离开农村,到外面去打工了。
农民出来打工,有很多年轻人,无外乎是想得到一些国家在城市财政所建立的这些文化、医疗、教育等等,无外乎是得到这些,如果我们农村这方面能有所改善了,那何必要离乡背井呢?所以我们说第二个重要的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一定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
我想和这个相关另外一个方面问题我们也应该看清楚,我们也恰恰是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入世之后,这个世贸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如何加强农业,我们如何使得中国的农业能够应对国际竞争,这恐怕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所以我们说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既有战略的考虑,既有国际上只要是小农经济国家,都有的这么一个普遍选择,这样一个规律的作用,也有国家财政实力有所增强,我们可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样的政策选择,当然也有现在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农业竞争这样一个压力之下,我们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