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星:20世紀三十年代的四大女明星(老照片)
20世紀三十年代的四大女明星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title=""> 張織雲主演的《人心》劇照
上世紀20年代中期是電影演員開始成為公眾人物的開始,特別是女明星的名字已經頻繁出現在報紙之上,1926年上海灘上的一次評選選出了四大女明星:張織雲、楊耐梅、王漢倫、宣景琳。
現在,她們的美麗和演技隻能在一些殘片中隱約窺見,但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女演員的代表,她們的身
世更引人唏噓。
民間有句舊時代遺下的輕蔑俗語,曰“戲子無情,婊子無義”。
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舊時人們對兩大行當從業人員的貶損,而其涵義指向多半瞄準的是女性。
可想而知,當電影這出“文明戲”竟然由一些青樓出身的“女戲子”唱了主角時,該有多少金剛不壞的腦袋一邊伸長了脖子睜大眼睛看,一邊忿忿然地噴灑吐沫星子。
上個世紀20年代,是中國銀幕舞台上女性開始競露崢嶸的時代,但說到起點,還得從1913年開始算,那時黎民偉在《莊子試妻》中大膽地起用其夫人嚴珊珊飾演了一個小配角,中國的第一位女電影演員就此誕生。
相對當時中國根基深厚的封建傳統,女人演戲,台前拋頭露麵地被大眾觀看,台後還要承受無數品頭論足,簡直就匪夷所思。
要知道當時舞台上的女角,皆由男演員反串,即使在嚴珊珊走上銀幕以後的七八年內,銀幕上的女角都由男演員扮演,直到1921
的《閻瑞生》,王彩雲扮演妓女王蓮英一角,才首次由女性
擔任女主角,而這位王彩雲,早年也曾是青樓女子,後從良,這類命運經曆作為娛樂談資以及衛道士如獲至寶的“資本”所帶來的傷害,似乎預見了中國早期女演員的集體悲劇性。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楊耐梅
女主角還不能等於女明星。
1926年,上海《新世界》雜誌社舉辦電影皇後選舉,結果張織雲獨占鼇頭,其他依次排名是楊耐梅、王漢倫、宣景琳,於是她們被合稱為中國電影早期的“四大名旦”。
然而,張織雲在現實生活中的悲劇也悄悄地拉開了帷幕。
過早到來的榮譽與追捧使張織雲陷入富
商巨賈式洋場闊少的物質陷阱中,至於張織雲與唐季珊、阮玲玉之間的情感糾葛,則是30年代的後話了,而最後張織雲的命運竟然是沿街乞討,70年代死於香港街頭。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王漢倫
“四大名旦”中王漢倫曾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其婚姻與當時的萬千女性一樣不幸。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漢倫得到了《孤兒救祖記》中餘蔚如一角,她在該片中把角色的悲憤與堅韌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深打動了觀眾。
被生計逼迫當過舞女的宣景琳則是默片時代另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演員。
她雖然
命運多難,但比起同時代其他女藝人,她藝齡最長、壽命也最長,新中國成立後,息影十年的宣景琳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了《家》、《長虹號起義》、《三八河邊》、《家庭問題》等片。
1924年上映的明星公司所拍的《玉梨魂》一片中,以美豔放浪形象出名、表演風格與王漢倫迥異的楊耐梅嶄露頭角,後來她也開過自己的電影公司。
楊耐梅的出名苦了她的父親楊易初,因其本出身名門,卻甘居“戲子演員”行列,而且還專演放蕩女性,叫有頭有臉的家人顏麵何存?雖然20年代的女明星已經有無數人崇拜,但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演員仍無社會地位,上流社會中,捧角的比比皆是,卻絕對不可能容忍演員成為上流社會的一
員。
楊耐梅的同僚憶及1925年前後的她時說:“街頭巷尾,茶樓酒館,人人無不以談耐梅為見廣識多。
”就這樣一位雖放浪形骸卻有膽有識的女演員,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終於有一天,有影迷發現一位衣衫襤樓、沿街行乞的老婦竟是當年紅極一時的豔星楊耐梅,其中曲折,該是一出怎樣的戲!
當時的電影工業,其實就是沒有對手的男權特區,一如時代本身。
在女人剛剛登上銀幕的上世紀20年代,她們隻能在電影裏追求獨立與自由,通過導演的男性視角,在舞台上詮釋女性在男權世界低人一等的地位和悲慘命運……然
而她們個人史的戲劇化、悲劇化都超過她們出演的電影。
人說人生如戲,其實戲如人生。
江海藍
張織雲
生於1904年,因1924年主演《人心》、《戰功》而成名,後移居香港。
她常扮演賢良淑德的女性,然而其長相卻自有一種嫵媚。
關錦鵬在其導演的電影《阮玲玉》中曾借一舞女之口評價其表演“夠糜爛”。
楊耐梅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g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宣景琳生於1904年,1923年入“明星”公司,以表演妖冶放蕩聞名,代表作有《玉梨魂》、《空穀蘭》等。
她曾創辦“耐梅電影公司”,是中國第一位有自用汽車的女人,也是第一位在公眾場合暴露玉腿提襪子的女人。
後移居台灣。
王漢倫
生於1903年,擅演悲劇人物,因在《孤兒救祖記》、《棄婦》、《苦兒弱女》等片中的表演而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悲劇女明星,曾開設過自己的電影公司和美容院。
解放後出演過一些配角。
宣景琳
生於1907,1925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最後之良心》、《上海一婦人》、《盲孤女》、《真假千金》等影片。
1931年為天一影片公司主演有聲片《歌場春色》。
後因病離開影壇。
與其他三人相比,她以戲路廣著稱,既能演狐媚角色,也能演悲劇女性。
解放後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回眸
聽她們講過去的故事
鄭正秋先生與張石川等一起創辦明星影片公司時,要尋找一位年輕女性,敢於挺身而出在“洋玩意兒”裏拋頭露麵,非常困難。
但上海畢竟是個開新風之先的都市,“明星”開創不久,先後就有四位女性前來投身電影界,她們是王漢倫、楊耐梅、宣景琳和張織雲,稍後被譽稱為“明星”的“四大金剛”。
她們主演的早期影片《孤兒救祖記》、《玉梨魂》等,我因出生已晚,無緣欣賞,隻有聽到父輩們對她們的讚譽;宣景琳後期主演的《姊妹花》,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我進入電影界,竟有幸和王漢倫、宣景琳兩位前輩同組學習,她們在寫“自傳”時,因下筆困難,就要我代勞。
訴者動情,聽者動容,時過五十年,至今記憶猶新。
王漢倫少女時代寄讀在教會辦的上海聖瑪麗女校,十六歲那年,她的哥哥自以為“長兄為父”,利誘哄騙,把她嫁給東北奉天煤礦的張督辦。
婚後,她不得不跟隨丈夫千裏迢迢去當她的督辦太太。
然而丈夫對在婚前答應她繼續升學的要求置若罔聞,隻許她在金絲籠裏過著受限製的生活。
更使她不能忍受的是她發現丈夫竟與日本妓女廝混。
她既失望又悲傷,離開東北,重返上海。
不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鄭正秋發現,請她擔任《孤兒救祖記》的女主角,因為從王漢倫的出身、氣質以及性格,尤其是了解王漢倫婚姻經曆後,認為她是最佳人選。
王漢倫演出此片後果然一舉成名。
宣景琳因為家貧,少女時代就墮入火坑。
過了幾年賣笑生涯後,她夢想跳出深淵,把希望寄托在海上名紳之子王六公子身上。
王公子雖對她一片癡情,然而父親絕對不肯讓兒
子與妓女結婚。
一個偶然的機會,鄭正秋選中宣景琳來演《最後之良心》的反派配角,發現她有演戲才能,就接連讓她演幾部影片。
宣景琳拍影戲不為出名,隻想積蓄酬金為自己贖身,改變身份。
不料她的秘密被人發現,積蓄被妓院沒收。
鄭正秋知道後,就由“明星”出錢為她贖身。
多年接二連三地拍戲之後,宣景琳不再年輕,身體衰弱,終於病倒。
從此,人們都以“人老珠黃不值錢”為由,不再請她拍戲。
她從此退出影壇,以過去電影明星的聲譽作為她的嫁妝再嫁。
可惜對方雖有家財,卻浪蕩成性,坐吃山空。
直到解放,她才進了“上影劇團”,又演了幾部影片。
她八十大壽,廠領導和劇團演員們前去拜壽,她在笑聲中接受後輩們對她的祝賀和敬重。
(選摘自2001年第1期《蘇州文藝》載《影星悲歡錄》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