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
手语是什么?
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
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
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同汉语有各地方言一样,手语也有各种不同的地方手语。
50年代后期,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就开始了中国手语规范化的工作,1990年,中国聋人协会编辑的《中国手语》工具书正式出版发行。
为什么要学手语?
1、学手语可以使你的胳膊和手指优美
2、学手语可以使你表情生动,眉目传情
3、学手语可以隔着马路、火车车窗说话
4、手语是健身增体益智的体操
5、学手语能交结许多聋人朋友
6、学手语能方便在全世界作日常沟通
7、学手语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协调能力,脑嘴手并用
8、学手语可以开发视觉思维能力,活跃全脑。
9、学手语可以锻炼眼力,观察入微
多久能学会手语?
学习手语需要时间和耐心。
每个人学习手语的速度不一样。
速度在手语中不是至关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清楚,清楚地打手势,即使你打得慢,也要打得清楚。
当聋人请你重复打一遍,这说明你需要打得慢一些,尽可能清楚些。
如果你打得慢,不要不好意思。
重要的是表达出你的意思,与别人沟通,让别人理解你。
中国手语的构成原则
以手势语为主,适当配合手指字母(手指语)。
手语词汇的设计方式
•一、象形式
用手的动作直接模拟事物的形状(部分或全部动态或静态),体现出事物某些特征来表示某种意思和概念。
这种构词方式是手语中最常见、最生动、最活泼,最易被聋人接受的方式。
如:水、床、降、写字
•二、会意式
用手的动作象征某种意思,有时配合面部表情,表示事物某种发展变化状态及人受某种物体、信息的刺激引起的感受反应。
如:出去、牺牲、慢、歪(斜)、冷(凉)、哭
•三、表音式
借用现代汉语有声词的手势动作来表示一些与有声词字音相同而又比较抽象的其他词,或者用手指字母打出音节的声母表示虚词、地名、人名、术语等。
如:华侨、满意、霜、科学
四、仿字式
用两手手指模拟汉字的整体或部分字形,也可运用“书空”来表示意思。
如:人、工、千、太子
五、指示式
用手指直接指出事物或者用手指示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点、某件物品来辅助表达,构成一定的意思。
如:你、下、正面、右、脑、眼
六、综合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表达方式构成的,在手语中占很大比例。
这种构成形式灵活自如,表现力强。
注意事项
1、中国手语一般双手打出。
打手语时,一般左静右动,右手打出文章主要手势动作,左手起辅助作用,配合要协调、和谐。
2、双手自然置于胸前,手势动作范围:宽不过双肩,高不过头,低不能低于前胸(个别手势除外)。
在这个范围内打手语,人们容易看得清楚。
3、手势动作要清晰、准确、速度适中。
双手不能摇晃,动作要清晰可见,让人一目了然,做到准确到位。
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动作要简洁,以免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4、手势动作要配合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要丰富、逼真,符合手势语表达的内容,但不要过分夸张。
动作大方、连贯。
5、打手势语时要与口语相结合,手口合一。
学习内容
基本手指语
要点:
1、汉语手指字母完全用一只右手打出;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左手代替(方向作对应的改变)。
2、如果有需要两手都参与的手势,则左手为辅,右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