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以《采薇》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怎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应有两个基本的尺度: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二是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王先生说的虽是“最低标准”,然而真正落实于课堂却并不简单。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讨论热闹了,现代手段运用了,两纲教育到位了,但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却尚未体现出来。

还有一些课例——在课堂上也研讨课文的主旨和语言特点,却没有将这些信息和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仅仅是为了教而教,使主旨解读与语言的品味成为机械的两个部分,让“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变成了“两张皮”,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借助“经典”的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但若换成另一篇又会怎样呢?所以有时面对学生的调侃“语文课可听可不听”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些深思——为什么语文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序列化的进程中得以提升。

但是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的清晰序列,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不明显。

一篇文章,从学情、解构、学法等角度出发都可以确定不同的课堂核心。

“教材内容化”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重构选文,确立文本核心价值。

下面以《采薇》教学为例,粗浅地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第一层面:依托课标,纵横比照,预设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预设教学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选文在课程目标及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建构起知识的序列。

《采薇》是高三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篇目,从横向来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能通过单元选文的学习去感受“家国情思”,体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乡土”情结,增强家园意识。

对主旨“感受家国情思”的解读是这一单元的人文内核。

从纵向来看,《诗经》的作品整个高中教材入选两篇,另一篇是收录于高一的《蒹葭》。

这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它要处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其它呢?于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高一《蒹葭》的学习,学生对《诗经》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或许会对重章叠句或比兴等艺术形式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而现在正是要唤起学生从前的阅读体验,用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通向文本内核的钥匙,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一般规律,所以《采薇》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为“感受家国情思”、“体会抒情方式”。

在预习与准备环节布置以下学习任务:(1)《蒹葭》一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作者是怎样抒情的?(3)语言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1)是要唤起学生曾经的阅读体验,在某种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而问题(2)(3)则试图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层面:立足文本,品味语言,探究细微之处的韵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课堂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预设和生成并非是对等的关系,在确定文本内容时,我们要预先设想学生会理解到哪层,哪些是他们无法感知到的。

《采薇》一诗中要学生初步感知“家国情思”其实并不难,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情感基调”的诗句,通过整体判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到。

那么整堂课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毋庸置疑,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定是“这些”语言,而不是“那些”语言才能恰当地表情达意,要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琢磨、推敲、辨析中实现更深入的生命体验,沉浸文本,感受诗歌内蕴的丰富性。

朱光潜先生在其《谈文学》中提到阅读文学作品“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而诗歌无疑是语言精炼、意蕴丰富的典范。

古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的本质特征是抒发思想情感,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呈现。

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深入诗歌的思想内涵,并进行语言积累,提升其语言的敏感度。

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采薇》一诗中的“家国情思”感人至深,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情感基调里,整首诗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鸣,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诗人为我们建构的情境,通过抒情上的逐层推进得以实现。

对一至三章的研读——围绕“作者如何展现出自己的归思之情?”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就“比兴”和“反复”两处地方细细品读。

前三章均以“战士们采摘野菜”的生活场景起笔,不厌其烦地描写薇菜生长之过程,从“作”到“柔”到“刚”,从春到秋,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无味的生活里刻画戍边者内心的煎熬;其次,通过戍边者的内心独白,展现他难以抑止的思归之情,“忧止”“烈烈”、“孔疚”这三个词语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反复强调心中的同一种情绪,在循环反复的结构里表达作者复杂的感情。

第三层面:把握学情,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深层的思维。

1、发现矛盾,寻找正确解读文本的钥匙。

学生有时不能很准确地把握住作品内核,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不够,所以在阅读中往往会对一些看似平淡,却富有深意的词语或句子视而不见,对文本浅尝辄止。

这时,我们需要引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矛盾”,深入文本深处,“找出可分析的矛盾性”。

《采薇》通篇似乎都散发着一股哀伤、怨愁的气息,但第4章里盛开的“棠棣花”却仿若暗色背景里的一抹亮色,令人眩目。

此花常常于早春之时先叶而开,每枝又着花极多,花色粉红,极为娇艳,是能与桃李争芳的花。

常说景是内心情感的外化,一个时时思归,对战争极度厌恶、饱受心灵煎熬的人又怎会留意到这美艳多姿的花呢?这“矛盾”背后的况味值得细品。

曾经有则报道:二战后有记者在德国采访,说德国这个民族很快就会重新站起,因为他有一次看到了一盆在一片废墟中静静开放着的花。

他说爱花的人,懂得欣赏美,懂得花的民族是热爱生活的民族,他据此相信重创下的德国会重新焕发生机。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此时踏上归途的戍边者回顾往昔战争岁月,首先想到的居然是粉红色的棠棣花,这难道仅仅是作者的一处闲笔吗?以此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重点研读第4和第5章,抓住描写战争情景的一些修饰语尝试走进这位戍边者的内心,感受生命个体的矛盾。

我们会看到:战争让这位戍边者的归乡梦几度落空,然而战争也让他感受到了家国荣光,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怀着一份“男儿国是家”的抱负。

2、探究矛盾,体味矛盾深处复杂的情感。

对此诗的思想内容若仅仅停留于“家国之思”的表层,显然是不够的,师生的课堂活动也仅仅是对选文“浮光掠影”的解读,谈不上是真正的走进文本。

作为教师,还应该追问、思索:选文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这首描写“故园之情”的诗歌和其他同类的诗作有什么区别?王伟娟老师说真正意义的走进文本“是能够发掘‘这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特有内涵的过程,是始终立足于语言的对‘这一个’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是能够借助“这一个”文本对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有一个有效提升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欣赏到深山更深处的景致,教师就要善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采薇》一诗对末句的解读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感,感时伤事。

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

”对此句推崇备至。

清代王夫之认为此句之妙在于“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他着眼于景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得到有些学者的认同。

许多文艺评论也认同“往伐,悲也。

来归,愉也。

”但反复阅读最后一章节,“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哪里看得出有归家的欢愉呢?孙绍振教授说“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桥梁,适时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在相似或相关的情、景、境中去寻找共性、或者找出差异,更好地走入作品,发现作品的特有内涵。

学生可能没有长年离家的体验,没有尝过生活颠沛的艰辛,也没有感受过苦想不得的怅惘。

但当我们假设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能实现时,从人之常情来说,人的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最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欢喜”。

抓住这种作品与个人的差异性,我们可以追问:“来归,愉也”,为什么戍边者却是“行道迟迟”“我心伤悲”呢?在问题设计下,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悟,使之透过表层去深究其中的内蕴。

将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来,我也不禁为这霎时的生成而感到“幸福”:(1)经年离家,关山阻隔,和亲人音讯全无,离家越近,越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惶惑,归家的欢愉也许已经被一种未知的忧虑冲淡了。

(2)戍边者归家的途中,形单影只,也许会想起曾经共同战斗的同伴们,战死边关,永不能归家,永不能和亲人相见。

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消亡,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摧折,而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人生感喟也在心头萦绕,以至于那份“幸存”的喜悦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3)归家路上饥寒交迫,道路泥泞,漫天的风雪迷蒙了他的眼,是不是因为经年战乱,使得眼前所见满目疮痍?是不是他此时艰难的生活仅仅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个缩影?“哀民生之多艰”,也许这是一块压在戍边者心头的重石。

(4)当年离家“杨柳依依”,那明媚的春光,恰如他青春的脸庞,而此时归家“雨雪霏霏”,那刀剑般的风雪,恰如他沧桑的容颜。

是不是生命的流逝与虚耗、以及对命运、前途的无助感、无力感比那份归家的欢愉感来得更清晰!我想这就是《采薇》不同于其它战争题材作品的地方,生命个体的悲鸣、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家国情思交织于一处,比之单单表达对战争的痛恨,其思想意义更为深邃,而这和《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也是吻合的。

教师若能聪明地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合理想象,那么文本的深意或许就能“水落石出”。

教材中每一篇选文均有许多可供教师选择的点,教师要运用自已的智慧,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提高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能力,而不要机械地套用教参上的教学设计。

没有教师情感体验、智慧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