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交场合礼仪

外交场合礼仪

外交场合礼仪篇一:外交礼仪外交礼仪1.常见的外交用语及其内函(1)国事访问: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应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邀请对他国所进行的正式访问。

(2)国宾:指受某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正式邀请,到该国进行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

(3)仪仗队:由海、陆、空三军人员组成的或由陆军人员单独组成的、执行礼节性任务的武装部队。

人数按各国规定不等。

仪仗队通常用来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将领等。

(4)鸣礼炮: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

鸣放炮数的多少,代表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

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

现在的国际惯例是:21响,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19响,迎送政府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17响,迎送副总理级官员。

以此类推,均取单数(因为,过去的海军迷信双数为不吉利,一直沿用至今)。

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

(5)东道主:“东道主”一词源于>一书。

书中的>一文中有这样的话:“诺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为此,“东道主”一词就成为“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如在世界上某一国家举行国际性的体育活动、比赛等,某国就被成为“东道主”了。

(6)正式访问:指一国领导应某一国家领导的正式邀请,对邀请国进行的访问。

有时称为友好访问或正式友好访问。

国家元首的正式访问还可称为国事访问。

(7)非正式访问:这类访问的礼仪活动一般从简。

其中国家领导人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称为私人访问,出访时途径某国所进行的访问可称为顺道访问,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公开报道的访问则称为秘密访问。

此外,两国领导人为磋商重大问题举行的会晤,往往采用工作访问的形式。

2.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

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

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

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

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

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

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3.礼仪双黄线对外交往九不送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种礼品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往往会被赋予一些不同的寓意。

有鉴于此,在外事交往中为对方挑选礼品时,无论如何都不应冒犯对方的禁忌。

根据经验,共有如下九类物品在外事活动中不宜充当礼品,统称为“对外交往九不送”。

第一类,一定数额的现金、有价证券。

不接受现金、有价证券或实际价值超过一定金额的物品,不仅是一项常规的职业禁忌,而且被视为反腐倡廉的应有之举。

第二类,天然珠宝、贵金属饰物及其它制成品。

原因与第一类相同。

第三类,药品、补品、保健品。

在国外,个人的健康状况属于“绝对隐私”,将与健康状况直接挂钩的药品、补品、保健品送给外方人士,往往不会受欢迎。

第四类,广告性、宣传性物品。

若将带有明显广告性、宣传性或本单位标志的物品送与对方,会被误解为有意利用对方,或借机进行政治性、商业性宣传。

第五类,冒犯受赠对象的物品。

若礼品本身的品种、形状、色彩、图案、数目或其寓意,冒犯了受赠者的个人、职业、民族或宗教禁忌,会使馈赠行为功亏一篑。

第六类,易于引起异性误会的物品。

向异性赠礼时,务必要三思而后行,切勿弄巧成拙,误向对方赠送示爱之物或含有色情的礼品。

第七类,以珍稀动物或宠物为原材料制作的物品。

出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考虑,在国际社会中不要赠送此类物品。

第八类,有悖现行社会规范的礼品。

现行社会规范不仅指我国现行的社会规范,还包括交往对象所在国家现行的社会规范,以免跨越法律、道德的界限。

第九类,涉及国家机密、行业秘密的物品。

在外事活动中,我方人员要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与保密意识。

对于外方人士,既要讲究待人以诚,又要注意防范。

不可将内部文件、统计数据、情况汇总、技术图纸、生产专利等有关国家、行业的核心秘密随意送出。

4.外交礼遇的三条原则和四条标准外交礼遇三原则.对等的原则:即一方出场与来访者在级别、职务、以及待遇、费用等方面,大体上要对等.除非有特殊的安排,外交礼遇不宜随便提高或降低;破格的原则:有的来访者身份虽然不高,但有较深背景,或一方对另一方有特殊要求,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给来访者以破格的较高接待礼遇.从简的原则:即重精神、重友谊、重实效、不重形式,不讲排场,不事铺张.从简不等于冷落,要注意生活照顾,尽量做到热情周到.我国的外交礼遇规格是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事接待要体现无产阶级的外交风格和风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反对低三下四的庸俗作风;二是礼宾安排要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相一致,要有针对性,重礼仪、重实效,生活上要尽量热情周到;三是提倡勤俭办外事,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四条基本标准.举办任何一项对外交际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礼宾工作人员既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又要熟悉各方面的业务,并且还要有既严谨又灵活的工作作风.一般来讲,衡量接待工作完成得好与不好,有四条基本标准:礼遇、宣传、安全、服务.5.我国礼宾改革及特点6.世界各国外交礼仪(1.涉外活动言行忌举止忌: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

语气忌: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2.涉外活动拍照忌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违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

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应严忌随意拍照。

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对古画及其他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

凡在"禁止拍照"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

在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女子)拍照。

(3.涉外活动卫生忌个人卫生: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

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

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他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7.在与别人握手时,男士一定要摘去手套,带手套与人握手是很不礼貌的。

男士在室内也不能带手套。

女士可以在室内带手套,也允许她们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

8.女士佩戴胸针,要别在左肩上方,如受领子影响,也可别在翻领上。

9.男士的首饰主要是手表和结婚戒指。

10.交流时目光注视的区域:关系一般、初次见面或距离较远时――对方额头至肩膀的大三角区域关系较熟、距离较近――对方额头到下巴的三角区域关系亲昵、距离很近――对方额头到鼻子的三角区11.手势中国――翘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夸奖、了不起左手小拇指表示轻蔑和贬低澳大利亚、新西兰――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对人侮辱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向下表示厌恶坏蛋日本――大拇指表示老爷子;小拇指表示情人意大利――翘起大拇指表示“一”英美――翘起大拇指表示要求搭车12.座次礼仪座次排序基本规则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宴会座次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轿车座次礼仪按照国际贯例,乘坐轿车的座次安排的常规是:右高左低,后高前低。

具体而言,轿车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是:后排右位—后排左位—前排右位——前排左位另外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主人或熟识的朋友亲自驾驶汽车时,你坐到后面位置等于向主人宣布你在打的,非常不礼貌。

这种情况下,副驾位置为上座位。

二是接送高级官员、将领、明星知名公众的人物时主要考虑乘坐者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司机后方位置为汽车的上座位,通常也被称作ViP位置。

会议座次首先是前高后低,其次是中央高于两侧,最后是左高右低(中国政府惯例)和右高左低(国际惯例)。

★主席台座次说明:中国惯例,以左为尊,既左为上,右为下。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行进位次多人并排行进,中央高于两侧,对于纵向来讲,前方高于后;两人横向行进,内侧高于外侧。

实际上内侧就是指靠墙走,我国道路游戏规则行进规则是右行,所以在引领客人时,客人在右,陪同人员在左。

换句话说,客人在里面你在外面,为什么要把客人让在靠墙的位置,受到骚扰和影响少。

与客人的距离,别拉太远,也别离太近,标准化位置是:左前方1米到1.5米处,换句话说,一步之遥。

与客人同座电梯,应该先进后出。

13.外交中的会见、会谈礼仪转载请注明来源:中铝网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

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或召见。

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会或拜见。

拜见君主,又称谒见、觐见。

我国不作上述区分,一律统称会见。

接见和拜会后的回访,称回拜。

会见就其内容来说,有礼节性的、政治性的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

礼节性的会见时间较短,话题较为广泛。

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双边关系、国际局势等重大问题。

事务性会见则有些是涉及具体交涉、业务商谈等等。

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会谈也可指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进行谈判。

会谈,一般说来内容较为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

东道国对来访者(包括外国常驻外交使节到任和离任),从礼节及两国关系上考虑,一般均根据对方身份及来访目的,安排相应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会见。

来访者及外交使节,亦可根据国家关系和本人身份,以及业务性质,主动提出拜会东道国某些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

一般说来,礼节性拜会,身份低者往见身份高者,来访者往见东道主。

如是正式访问或专业访问,则应考虑安排相应的会谈。

外交使节到任后和离任前,还应对与本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驻当地使节作礼节性拜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