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农场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摘要从遵循原则、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质量监控、经营体系建设、考核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江苏大中农场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s511;s512;s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68-01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长期为良种繁育骨干院所及大型种业公司代繁种子,年代繁稻麦良种达2 000 hm2以上;利用扬农啤8号、丰禾啤等品种的自主经营权优势,年生产、加工、销售良种达到1.5万 t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3 600万元以上。
该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以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为主导,优良品种引进和种苗快速繁育为基础,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建设为特色,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企业+科研院所+基地”紧密相连的组织经营体系为形式,集科技开发、良种加工、智力教育、市场服务、示范带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示范基地。
1 遵循原则
1.1 区域化种植原则
结合大中农场实际生产情况,根据区域化种植原则,连片种植,合理下达种子生产任务,优化种子布局,做到“一区一品”[1-3]。
1.2 轮作茬口原则
水稻种子田上年度茬口必须为旱作物,尽量选择上年同一水稻品种田块,以减少红米稻、大青稞和混杂退化。
1.3 统筹规划原则
种子生产实行不落地工程,大型收割机收割,种子烘干线烘干,降低因晒场产生的杂质含量;根据种子烘干线布点安排种子生产任务,用足种子烘干设施,减少烘干过程混杂,提高烘干效能。
2 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品种引进
种子产业化办公室负责新品种考察、引进。
年引进高产早熟小麦新品种(系)1~2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系)1~2个,优化集团公司种植业结构,加强与里下河、徐淮等地区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开拓种子市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2.2 品比试验
由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加大硬件投入,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筛选适应大中农场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有步骤地实现品种的更替,实现农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示范推广
对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系),安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摸索适应当地的高产、优质栽培途径。
种子产业化办公室根据试验和示范结果确定推广面积。
2.4 提纯复壮
对农场自主繁殖的品种,通过“三圃”建设,规范技术操作程序,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高种子质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5 新品种培育
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种子公司应加大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尝试进行常规稻麦品种选育和改良,培育新品种。
全力开展杂交育种工作,立足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先后育成大麦品种丰禾啤、小麦品种大中01-01系列。
2011年培育啤酒大麦丰禾啤1号,已连续2年参加江苏省大麦产区区试的预试;小麦品种大中2号已经送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参加淮南片区试的预试。
3 质量监控
首先应从源头上抓起,在播种前对特约繁种单位提供的繁种材料的纯度严格把关。
对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坚决杜绝。
其次,对农场自繁品种的繁种材料一律由农业科技中心经提纯复壮后再由种子公司分配给分场,保证在田作物纯度,尤其是减轻水稻自生稻的数量,减轻留种工作难度。
最后,种子入库后,根据国家种子标准进行加工,保证种子质量。
强化质量检验的一票否决权,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种子坚决不予销售,杜绝违法事件发生,保证农场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4 经营体系建设
种子公司在种子产业化办公室指导下,健全销售网络,制订销售规划,巩固现有市场,扩展销售市场。
加大与江苏省种子公司等大公司的沟通和合作,争取得到支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不断开拓
市场。
提升江淮种子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5 考核管理
由种子产业办公室根据《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种子管理规定》严格考核,兑现奖罚。
对各生产单位进行检查督促,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要加大奖励力度,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单位也要注重处罚,将奖惩结果作为考核单位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形成齐心协力,同抓共管,推进农场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4]。
6 团队建设
6.1 人才结构
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组建48人左右的良种繁育与推广技术团队,外聘科研院所10名以上的专家组成咨询领导小组。
目前,团队领导层由27人组成,其中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26人,项目参加单位1人。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层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6人;农学专业15人,经济专业2人,财会专业2人,植保专业4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5人,其余为大专学历。
团队基层人员24人,大多具有农业初级职称,负责良种繁育基地各项工作的落实。
6.2 人才保障
借助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植保、农机和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人才20名,培养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被聘用的人数分别达到5
人和16人。
基地建设为农场培养农业科研和应用型人才,为高校
提供了大学生实习场所,为农科院所提供了挂职锻炼职位,为社会培训了公共服务人才。
7 参考文献
[1] 张兆麟,朱丽芬,杨再荣,等.永胜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9):52-54.
[2] 唐维润.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7):21.
[3] 温红霞,吴少辉,段国辉,等.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3):37-38.
[4] 邵洁,胡在华.关于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