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试卷分析

高三试卷分析

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政治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月考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必修一》,自暑假以来第一轮复习的内容。

选择题25题占50分,非选择题4道大题共7小问,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

试卷选用《画龙点睛》,试题难度适中,表现在题面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选项和设问贴近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的再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符合一轮复习的任务目标。

二、学生分析
高三①政治平均分58.26分左右,及格人数18人,及格率46%。

最高分74,70分以上,4人,其中选择题平均分为33.33分,非选择题24.94分。

该班8名优秀生(班主任提供名单)政治平均分66.26,选择题平均分37.50,非选择题平均分28.76.。

从整体成绩来看基本达成《必修一》一轮复习的预期目标。

优秀生有提高成绩的的空间。

三、答题分析:
1、选择题得分率
①得分率很低的选择题有: 5、18题,要详细评讲。

得分率较低的选择题有:1、
2、3、6、7、12、19、21、23、25题。

评讲时请强化易混易错中的陷阱。

比如第1题中的设问指向货币职能;第2题CPI也是物价指数、货币指数;第3题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第6题《实施意见》颁布的意义体现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第7题,抓材料中关键信息“世界500强”;第12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属于初次分配而非再分配,审题要精准;第19题分析时紧密结合材料,要强调《经济生活》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表现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第21题中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第23题联系基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25题结合材料的情景指出相对应的措施。

②得分率较高的有4、8、9、10、11、13、14、15、16、17、20、22、24题,可以不评讲,个别指导。

2、主观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①26题此题考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和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基础知识记忆不牢,知识再现不够精准。

分析语言表达水平差,语言用词不当,把“民航和铁路”表达为替代商品。

不能得高分和满分。

2、理解不够全面,运用知识不完整。

在认识类问题中认识类问题要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属于哪层,回答“为什么”思路中要沿着根本原因、主要或重要原因、特殊原因的路径,再根据具体材料分析。

②第27题。

此题考查政府宏观调控,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途径、意义。

1、大部分学生能够看清材料关键信息,理解题意,能归纳出答题要意,看到关键次,但由于不能结合基础知识表达完整,因此也得不到高分。

2、个别同学第1、2 两问逻辑关系冲突,知识混乱,表达重复。

3、对材料的宏观把握能力都较弱。

③第28题。

此题考查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此题在非选择题中总体得分最低。

第1问主要原因在于解读图形信息的能
力欠缺,观察不全面。

其次分析表达的语言不精练,政治语句表达水平较低,再次再现税收和财政关系的基础知识不理想,有些同学自己编制关系内容。

2、第2问理解的切入点对学生来讲有难度。

因此知识链接不够准确,得分低,有些同学理解偏差,知识运用单一错误,一分都没得。

④第26题。

此题考查恩格尔系数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1、总体上看本题得分较高,学生答题条例清楚,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得16分中
10分以上。

促进经济好快发展的要求掌握的较好。

2、最突出的失分原因在于第1问是图表信息的解读不仔细,角度少,导致分
析不全面,出现明显的扣分点。

四、复习对策分析
这次考试所反映学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对考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记忆不牢,知识点梳理的不够完整清楚,专业术语表述的不够规范,也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

在今后的复习中,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

特别是对8名优秀生,要尽早让她(他)们了解试题背后的能力要求,把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授课教师,要严格做到:
认清一轮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

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

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

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

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强化训练考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考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导考生解题时能遵循以下思路: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问题材料情景有无符合的知识原理;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建议学生将这段话记录在复习用书的扉页)
执笔人:万春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