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第一节里,我们学习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的的反映。
那么,认识在实践中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的具体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将进一步明确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把握认识发展的规律。
在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大问题:▲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总规律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个大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大家恐怕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这些就是关于这个人的感性认识。
以后我们同他接触多了,了解了他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印象也就越积越多,经过头脑思考,对这个人的思想素质、知识才能、生活作风等方面就会产生一定的产生看法。
这就是关于这个人的理性认识。
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这样,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各个片面的直接的、具体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反映形式。
感觉产生的机制在于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
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人们通过视觉看到颜色、形状、大小等;通过听觉听到事物的声响;通过嗅觉闻到事物的气味;通过味觉辨别事物的滋味;通过触觉感知事物的凉热、软硬等,如面对一个苹果,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形成了圆、红、大的认识;通过舌头的品尝,形成了甜的认识;通过手的触摸,形成了硬的认识。
这些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知的关于事物个别特征的认识形式,就是感觉。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感觉所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的个别特性的一种认识。
比●感觉图●牛顿与苹果如,我们面对一道好菜,尝了一口,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叫一声:“味道好极啦!”这种“味道好极啦”就是我们感觉的一种——味觉。
它是由“菜”这种事物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嘴巴和舌头,所产生的关于这道菜的个别方面属性,即味道的认识。
菜还有其他方面的属性,比如它有哪些成分、吃下去对人体是有益还是有害等,凭味觉是感觉不出来的。
如果一下子就能感觉出来,就不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举万同学食物中毒而死之例)。
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感觉是认识发生的起始阶段。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对事物多种特性的综合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例如,我们把对苹果的个别特征的全部感觉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这个苹果的整体特征的认识,即“一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而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这就是关于苹果的知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和回忆,是人们离开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之后,事物的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例如,上面●知觉整体图●示意图说的那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被人吃了,此时,作为对象的苹果已在现实中消失,但这个苹果的整体形象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还可以回忆起这个苹果。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形象,就是这个苹果的表象。
近两年自从“五一节”、“国庆节”放长假以来,我们国家出现了假日经济,呈现出旅游热。
不少人在旅游回来后,都绘声绘色地向家人、同事、朋友描述到各个景点所看到的美景。
这种描述,就是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再现,即是表象。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
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
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
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由上面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感性认识的这两个特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
这个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对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而且,不断推进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也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什么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假说、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点或本质的反映。
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概念。
因此,任何概念都是在概括。
例如,我们对苹果、梨、葡萄等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就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水果”,水果就是苹果、梨、葡萄●苹果、梨、葡萄——水果的概念。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概念,如物理学有力、功、原子、基本粒子等概念,政治经济学有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概念,法学中有违法、犯罪、刑罚等概念。
最一般的概念叫做范畴。
概念是人认识和掌握世界之网的网上纽结。
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一个个概念所组成的。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有几千名官兵”这个认识,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几千名”、“官兵”这4个概念所组成。
没有一个个概念,人类的认识就像网上没有了一个纽结一样,就无法形成。
所以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它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部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它肯定了苹果与水果之间的联系,即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又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句话,就是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这三个概念,对我军的人民军队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肯定的断定。
判断是是思维掌握客体的一种重要和必要的形式,知识成果就体现在判断中,科学定理、定律和理论原则,都是以判断的形式存在。
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这个判断就揭示了自然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一种内存关系;还比如:“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这个理论原则,也是用判断来表达的。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判断组成推理,已有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例如1:凡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办法抢劫公私财物的,是犯了抢劫罪;(大前提)某人以暴力、胁迫方法抢劫他人财物;(小前提)所以,某人犯了抢劫罪。
(结论)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已有的判断,在这两个已有的判断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下面,请同学们举几个推理的例子。
(提问)推理是实现和建立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
像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认识,得出自由落体定律,就是运用推理进行的。
(说明一下伽利略推理的经过)推理也是理性思维指向实践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并成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必要的自觉因素。
推理在军事、政法、公安、商战等实践中的应用,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上面我所讲的推理的例子,就说明了定罪和量刑都离不开三段论推理。
●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下棋推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普遍。
军事侦察,就是根据所侦察到的情况进行推理,从而发现敌人秘密的。
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交战,德军的哨兵几天来一直看到每天上午在远方的沙堆上有一只波斯猫出来晒太阳,猛烈轰击,结果一举摧毁了一个法军旅指挥部。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德军军官能够果断正确地下达这个命令?讲评:德军军官在下达这个命令之前,大脑中经过了一个推理过程,并得出结论:前方沙堆下面肯定是敌人的高级指挥部。
那么,他是怎么进行推理的呢?在这个推理中,大小前提都是以省略的形式隐含于这个指挥官的日常经验之中的。
这里省略的两个前提是:名贵的波斯猫的主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大前提);这里是战场,有钱有势的人必然是高级军官(小前提)。
因此,波斯猫晒太阳的沙堆下面肯定是敌人的高级指挥部。
在现代商战,运用推理来获取商业情报,也是极为有用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获取我国开发大庆油田的情报,就是运用推理而获得的。
当时,我国开发大庆油田极为保密,日本人难以直接获取有关情况,可是他们从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国画报》、《人民中国》等一些文字、图片报道中,经过推理,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庆油田的情况。
比如,当时为了表彰“铁人”王进喜的创业精神,在《中国画报》上刊登了一张王进喜头戴皮帽子的照片。
日本人就根据这张照片推断出大庆油田位于中国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大家能否充分一下日本人来进行一下推理?日本人对中国的气候状况比较Array了解,王进喜戴的帽子只是在摄氏-30度的地方才需要戴这种帽子,而中国最低气温在摄氏-30度的地方,只有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日本人还在《人民画报》上一张大庆油田煤油厂的一个扶梯,推断出煤油厂的规模。
日本人经过推理所获取的这些情报,为在向中国出口煤油设备的谈判上掌握主动权、击败其他竞争对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在带兵过程中,肯定也要经常运用推理,根据平时所掌握战士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推理,进而了解战士的思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