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一笔一画下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
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
那么,汉字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
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
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
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
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出自刘向《说苑•指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
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
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
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
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
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
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
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
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
上面提到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现在就是检验的时候了。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汉字的偏旁,大概就能猜到该汉字与什么有关。
比如,“贸”、“钞”、“珍”等字就是属于商业篇,都是跟商业有关的。
贝族、玉族、金族、数族都是跟钱有关的。
接着,我要说一下与交通有关的汉字。
舟族。
舟,甲骨文像一只木船,有船舷、船头和船尾。
造字本义:名词,渡河的木船。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画出船的侧影。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变形较大。
古人称水上交通工具,狭长者为“舟”,宽大者为“船”。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舟,船也。
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
象形。
凡舟之屬皆从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舟,船只。
据传古昔时代,共鼓、货狄两位智者,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渡汹涌不通的大河。
字形像独木船的形状。
所有与舟相关的字,都采用“舟”作边旁。
舟,船也。
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象形。
——《说文》作舟以行水。
——《考工记•总目》舟以行川谷。
——《墨子•节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船,金文(舟)(公,公共的、大众的),公共之舟,表示负载量大于独木舟。
造字本义:比舟大,用于渡河的公共水上交通工具。
篆文承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船,舟也。
从舟,鉛省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船,大型木舟。
字形采用“舟”作边旁,用省略了“金”的“鉛”作声旁。
①本义,名词:大舟,可以运载多人的水上工具。
便舍船,从口入。
——陶潜《桃花源记》②名词:舟形的航天器。
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挺”的省略,表示直。
艇,篆文(舟)(廷,直),造字本义:尖直而细长的快船。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艇,小舟也。
从舟,廷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艇,小船。
字形采用“舟”作边旁,“廷”作声旁。
津,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竹篙站在船上撑船。
金文(淮,大河)(舟,渡船),造字本义:撑船渡河。
籀文调整结构。
篆文(水,河)(聿,手执竹篙),强调渡河。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津,渡也。
从水,聲。
,古文,从舟从淮。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津,渡口。
字形采用“水”作边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字形采用“舟、淮”会义。
①本义,动词:撑船渡河。
本义只见于古文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
——《水经注• 河水》②名词:渡河的码头。
风烟望五津。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动词:口水源源不断进入口腔。
④名词:口水,唾液,体液令人望梅生津。
——陆佃《埤稚• 芥》⑤动词:滋润,润泽。
“般”是“搬”的本字。
般,甲骨文(舟)(竹篙)(又,抓),表示执篙摆渡。
有的甲骨文竹篙形状的写成。
造字本义:用竹篙撑船摆渡,在两岸间运送人员物资。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将甲骨文的写成。
篆文将金文的写成。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写成。
当“般”的“搬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搬”代替。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般,辟也。
象舟之旋,从舟。
从殳,殳,所以旋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般,点篙开船。
像船旋转的样子。
字形采用“舟、殳”会义。
“殳”,是持篙撑行,是使船只旋转的原因。
①本义,动词:撑船摆渡,航运人员物资。
②名词:种类,类型。
③量词:种,类,样。
盗,甲骨文(次,表示贪欲)(舟,表示过河越界),表示因贪越界劫掠。
造字本义:出于贪欲,过河越界,劫物掠货。
篆文将金文的“舟”写成“皿”。
隶书将篆文的“水”简写成“两点水”;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
写成“皿”。
隶书将篆文的“水”简写成“两点水”;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盗,私利物也。
从,,欲皿者。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盗,偷偷地将好东西窃为已有。
字形采用“”作边旁。
,表示对他人的贵重器皿垂涎欲滴。
①本义,动词:过河越界,劫物掠货。
②动词:行窃,偷窃。
③名词:行窃者,偷窃者。
朕,甲骨文字形与“般”相近,像两手掌握船舵。
造字本义:船舵。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的船舵写成“火”。
隶书误将篆文的“舟”写成“月”,误将写成“关”,以致字形面目全非。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朕,我也。
闕。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朕,我,自称①本义,名词:船舵。
视其朕,欲其直也。
——《周礼•考工记》②代词:第一人称,我。
朕,我也。
——《尔雅》③代词:皇帝自称。
朕非约耳。
——《明史》以上只是从舟族入手举例。
也许在此之前,你并不知道朕字竟然与交通有关,明明是月字旁,却出乎意料。
看了以上分析,我们就清楚,很多字体,经过了历史的长河,已经褪去了原本的写法,代之而起的则是人们赋予它的新的意义和写法。
下面,我以另一种不系统的形式来讲一讲一些汉字的故事。
首先,“仁”字。
仁字,从很多方面反应着古代儒家思想,乃至社会思想。
金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人不是孤立的。
孔子认为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是要爱人,从治国的角度出发是要亲民。
而这些,都在“仁”这个字中表现出来。
从这个汉字中也不难看出古人觉得人不是孤立的,要和别人亲近。
古代的仁义的思想也恰恰就是爱人,亲民。
这一思想在仁这个字的意义中便有深刻体现。
其次,古代提倡男尊女卑,这一点从甲骨文中就有充分体现。
甲骨文女字写法如下。
女字的含义是敛手跪着的人。
众所周知,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从甲骨文中我们便能看出这一现象。
不难想象的是古人在造字时是根据女子平日的多数形态造出的这个字。
古代的甲骨文男字为,左为“田”,右为“力”。
从这一个字上便可看出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即在田里劳作。
在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农业在生活中地位更是十分重要。
男子也是因为力气大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由男、女两字的对比就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差异。
男是力量的象征,要进行劳作,而女子则是卑躬屈膝,卑贱的姿态,单从字的结构上就体现出来古人的这一思想。
最后是,君在甲骨文中写法最初像手执权杖,后来又加入“口”,即从尹,从口。
“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
臣在甲骨文中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
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
从这两个字的形态上就可以看出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君主是手执权杖发号施令的人,而臣子只能低头等候圣意。
回想封建社会也正是君臣有别,君尊臣卑。
这一思想在这两个汉字上便被体现出来。
通过汉字与文化,通过笔画下的故事,我们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对古老的文字文化有所了解,继而了解文字里的故事,了解前人的智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说,汉字本身便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它既体现了古人的睿智,又体现了当时的思想水平与状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魅力与神秘随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汉字体现着中国的古老文明。
没有汉字就不会有今天灿烂的中华文明,而没有中华文明,汉字也不会有今天的魅力。
对于思想更是如此,没有汉字中国古老思想不会得以流传,而没有思想的内涵,也不会使汉字如此耐人寻味。
因此,汉字与思想、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通过汉字研究古代思想于文化。
同时,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汉字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