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人之道为学之方_传统书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为人之道为学之方_传统书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从心所欲不逾矩
书院发展至今,继承发扬古圣先 贤的智慧,传承与创新书院文化,对为 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发挥着重要的影 响。楼宇烈教授言简意赅总结书院教育
有着务本、 创新、 和谐、 自由、 的元素。 朱熹是承载书院兴衰的关键人物, 他曾先后恢复了白鹿洞、岳麓、湘西精 舍三所著名的书院,并创办了寒泉精 舍、云谷晖庵草堂、竹林精舍四所书
教育根本在立志
书院见于唐代末年,在唐代有两种 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 的藏书、校书之所;还有一种是民间设 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随着时代 的变迁,皇权的更替,政治上新兴的科 举制度取代六朝以来的门阀世族。书院 文化逐渐兴盛,逐步具有讲学、祭祀、 藏书之功能。以秉承师道尊严,知行合 一,传承儒家思想,完善人伦道德教育 为己任,无论官办、民办,皆为社会、 为家国培养经世栋梁之才。今日研究与 借鉴书院文化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一种 有益的参照。
院。朱熹往来60多所学院讲学,他指导 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6项:居敬持 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急用力。倘若一介儒生能 够循序渐进、不温不火将《四书》、 《五经》、《六艺》斟字酌句、细细品 读,那么他将终生受益,且散发着恢弘 正道、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 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吴国富 教授,特别针对传统书院的“祭祀”功 能发表精彩演讲:“天地决定了人间的 道,而先圣先贤得到了天地间的道,以 之统率人间,祭祀先圣先贤,就是尊重 道,尊重天地。”敬先贤、敬典籍、敬 师长、敬学业、敬学友为一切道德之根 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只有尊重天地、尊重凝 结人类智慧的“道”,才能认真去读圣 贤之书。“天命”与“道”的本质内涵 就在这里得到延伸。 “观古以鉴今,无古不成金”,今 人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能把历史当成一面 镜子来反观、 反省自己。如果能从内涵丰 富的书院文化之中, 提炼与现代教育接 轨的精神品质, 显然大有裨益。 中华民族 的炎黄子孙希望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 温良恭俭、 仁义忠厚的道德人格, 面对逆 境, 能够安贫乐道、 宠辱不惊, 用生命实 践着儒家文化精神, 表现出富贵不淫、 威 武不屈、 贫贱不移的铮铮风骨。
之“为人之道、为学之方”的主旨,成 为儒家精神的符号与载体。书院精神与 儒家精神是同质的,不论官办、民办书 院,抑或是私塾学堂,大多沿袭儒家经 典为核心教材,经史子集依次研学。 孔子以《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经为主体 教学内容(后传说《乐》经被秦始皇烧 毁,流 传下来只有剩下的五经)。到了 宋代,朱熹又将《礼记》、《中庸》与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规定 为书院必读的经史读本。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以学为本、自由讲学、问难与 论辩, 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本位的书院精 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的提出 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动性。 “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典、正 文体”,这些治学之道、为学之方今天 听起来仍然亲切,古代的儒生、士人们 多追求的修身齐家,温良恭俭的仁厚品 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人 家都希望自己家庭或家族能成为书香门 第、文化世家。结合眼下的时髦词汇, 书院在理念上应该是相当先进的产物, 它
向远大, 将来其成就必定广博。 传统书院追求的是自身修养和自我 道德完善,书院对学生、门徒言传身教 的是家庭孝悌之道、见利思义之理,口 传心授的是立志、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时习及笃行,循序渐进的书香之 气熏习和温养的是温、良、恭、俭、让 的儒雅气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一 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世栋 梁之才。 北大哲学系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教 授认为,传统书院精神首推为人之道, 强调一个人如何立志。他说他自己是上 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北大,他记得第 一次进入哲学系时被老师励志要成为哲 学家,教育系的学生被励志要成为教育 家。那个时候不论中学、大学,师长们 谆谆教导学生们是立志当科学家、教育 家、军事家,而非今日之重点高中、重 点大学。人生修养道德第一课为立志, 立志做一个人格独立、捍卫人性尊严、 追求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身价· 2012 No · 112
作者题记
中国古代的“民办教育”曾以 “书院”的形式兴盛。古代书院始于 唐代,兴盛于北宋,它是中国传统教 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000多年的发 展史中,书院教育成为私学教育最高 形态,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学而优则 仕”的经世栋梁之才。经史子集,天 下莘莘学子会聚一堂,研读探讨修身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为人之道 为学之方
—— 传统书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The Benefits of Connotation College Culture
今人如果能从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之中, 提炼与现代教育接轨的精神品质,显然大有裨益。
People today will benefit from the rich connotation College culture, spiritual quality refined and modern education practice. 文 马力华、肖娟(北京) 孔子广收弟子,创办私学,一生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以儒家 思想为核心的书院文化继往开来的多是 “与天地合德”的仁爱之道。仁、义、 礼、智、信、忠、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 核心价值,维系着封建王朝世世代代的 伦常纲理。 翻阅《中国书院学规集成》(岳麓 书院邓洪波教授主编),纵览各大学院 学规,无一不是“立志第一”。 中国几 千年的儒学传统教育其根本在立志。立 志的根本是志于道,天地之道、圣贤之 道,治国平天下之道。志乎义,则所习 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 利——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志
今年8月7日---8日两天,第二届 书院传统及未来发展论坛在北京顺义 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含 官办、民办)书院负责人汇聚一堂, 就书院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传统书院 的教育与当代教育有何联系等热门话 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笔者有幸参加了 此次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高水平 的论坛,获益颇多,录得此文,以飨 读者。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武韬略。白鹿 洞、岳麓、鹅湖、嵩阳四大书院历经 千年流传,至今仍有风声雨声读书声 在耳畔回响。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与人格魅力的大 学者,以生命实践了“仁义礼智信” 的自修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书院文化倡导天下学士“与 日月同辉、与天地合德”,千古芳 名,荡漾江海。
39
志在传道、弘道,被后世尊为“万世师 表”。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 不分长幼、贵贱、尊卑。后世的书院对 学生门徒也大多没有身份、地域限制, 甚至能突破地域界限,成为士人、儒生 之间切磋学问、相互砥砺的学术平台。 一些名师、大儒主持的书院往往会吸引 全国各地学子前来问学、论辩,形成了 一批以书院为枢纽的文化学术中心,保 持着清高的学术品质。 古代书院多建造在环境清幽的佳 处,教育内容上以传道育人为目的,名 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其学规就是完全 秉承封建伦理: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