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刘培成
发表时间:2018-07-12T10:37:31.2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刘培成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非常常见,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非常必要。
湖北驭水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非常常见,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非常必要。
在发现质量问题时,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能够将出现的损失控制在最低,同时,在处理过程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也能更好的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本文探讨了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主要还是要以预防为主事先做好防治措施减少甚至消除混凝土质量通病的产生确保工程质量。
虽然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消除这些质量通病完全是可能的。
1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
1.1气泡、蜂窝、麻面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物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往往出现一些很小的小孔;松酥的混凝土骨料嵌挤一堆形成很多蜂窝状的小窟窿;表面出现坑洼、麻点,表面粗糙等现象。
这些混凝土表面的质量缺陷不但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物的表观质量,在周围环境的长期作用下还将会给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气泡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使用质量不好的引气剂、河砂偏细、混凝土浇筑时层铺过厚、振捣不均匀或者欠振等原因,使得混凝土中的气泡没有全部排出,这些气泡吸附于模板的表面,拆模后便形成了气泡孔眼。
蜂窝、麻面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拌合料质量不高,塌落度过大、和易性不好,浇筑时混凝土产生了离析;模板拼缝未密封,产生漏浆;混凝土浇筑时过振,使得混凝土离析。
1.2 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施工中最为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裂缝的形式有很多种,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斜向裂缝,有深层裂缝、表层裂缝,有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结构裂缝、表面龟裂等。
表面的微小裂缝往往发展形状不规则,有网状的、有放射状的等等,这些裂缝对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没有太大的影响,经简单处理即可。
但是,深层裂缝往往是贯通于结构物的全断面,对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及安全性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必须认真分析其成因,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慎重处理。
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水化热的负面影响。
若施工时,水泥用量过大,或者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未采用低水化热水泥。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水泥的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迅速升高,使得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②混凝土浇筑不连续,造成冷接缝。
③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
④混凝土养护不及时或者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而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⑤混凝土为达到一定的强度而让其承压,也将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⑥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模板的支撑不牢固等都会倒是裂缝的产生。
1.3 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内部出现空腔,一般空腔的范围不超过结构尺寸的三分之一。
孔洞使得结构物的截面尺寸大大减小,从而导致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蓄水结构物若出现孔洞,将形成渗漏的通道。
孔洞的危害性相当的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避免孔洞的产生。
孔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拌合料质量差,浇筑时严重离析,混凝土塌落度太低、流动性差,以至于钢筋密集的地方出现孔洞,模板拼缝不严密。
严重漏浆。
1.4 露筋
露筋指的是混凝土结构物中的钢筋未能被混凝土包裹而外漏于外界环境中的缺陷。
出现漏筋缺陷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加速结构内部钢筋的腐蚀速度,从而影响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及阻水性能。
造成漏筋的原因主要有:钢筋安装时位置不正确,保护层垫块数量不够或者脱落,而使得钢筋贴住了模板;构件钢筋过密,混凝土中的石料粒径过大而使得混凝土不能充满;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移位。
1.5 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若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那么整个水利工程就不合格,就必须炸毁,重新建造,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造成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原因主要有:原材料质量和符合要求,比如水泥强度等级不够、水泥硬化结块、粗细骨料的含泥量过大等;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如外加剂用量不准确、为根据现场的砂石料的实际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混凝土正道不到位,未正道密实等等。
2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加强物料质量监管
在进行物料采购过程中,加强物料管理工作,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避免出现由于材料质量问题而施工问题。
水泥选购过程中,选择有质量保障的厂家,通过多家对比,选择性价比高的厂商进行合作。
在接收物料过程中,要对其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并严格把握其生产日期与工期的协调,杜绝使用超过使用日期的水泥。
骨料的质量控制方面,需分配好其份量,避免出现份量不足或超过使用范围的情况,混凝土其他杂物的控制需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保证其符合配比要求。
施工过程中为加强混凝土的施工效果而加入的添加剂,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不使用不符合规定的物料,以保证其不影响施工质量。
2.2 健全工艺管理体系
强化施工工艺要求,严把质量关,是做好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减少混凝土因干裂或水分过多而影响施工。
①要对其含水量进行控制,最好搅拌物料配比分析,将混凝土物料进行反复检验,以确保最佳用水量,节约资源,提高施工效率,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②根据混凝土施工环境如温度和空气湿度来进行配比,在施工现场进行搅拌,避免因长时间放置而导致早凝。
混凝土浇筑过程根据水利工程的具体结构和现场环境进行控制,避免产生裂缝和气孔,提高水利工程使用寿命。
2.3 把关现场施工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其混凝土强度和工程主体架构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混凝
土不能现场搅拌的情况下,在其运输过程中需要采用封闭式专用运输车,及时送到施工现场;运输过程中需不停地对其进行搅拌,以避免出现骨料分离的现象,若到达施工地点出现分离现象,则需对其进行再次搅拌,以满足生产需求。
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混凝土的塌落程度和支撑模板进行检测,以保证两者符合施工要求,避免出现崩塌现象。
施工前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以确保其理解施工要求,如对混凝土的浇筑高度进行培训,避免出现骨料相离现象。
同时,安排监理人员注重对施工现场的进行监管,对隐蔽、重点部位进行严格把关,验收过程严格,满足生产需求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对于不合格者,追究施工人员责任,降低出现不合格工程的风险。
另外,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拆模过程中,需要按照工程结构进行有序拆除,确保这一工序不影响混凝土施工工艺。
2.4 养护工作要做到位
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其养护工作是确保高标准完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混凝土完工后的养护主要通过洒水进行,洒水增强混凝土硬度和紧密性,防止裂缝现象。
在冬天低温气候条件下,需要对其进行保温,以免出现裂缝现象,可通过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在对塑料膜进行选择时,需选取工程专用,质量有保证的材料进行。
总之,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意识,掌握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减少或消除质量通病,对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节省工程费用,实现经济、安全、高效的工程建设管理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窦艳飞,蒋强强.关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16(07)
[2]王林旭.浅析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07)
[3]齐志民,余海见.简析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治理[J].港工技术.2016(04)。